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09章 精兵简政

第209章 精兵简政(2/2)

目录

“何谓‘预备役’?”这是他现代思维的核心体现,“将其余八十万将士,大部裁撤,解甲归田,返归原籍,成为在乡壮丁!然,并非放任不管。每州每郡,设‘预备役都督府’管辖之。”

他详细解释预备役制度:“一、登记造册:所有预备役人员,皆记录在案,知其所在。二、定期操练:每年农闲时节,分批召集至郡县,进行一个月的军事集训,温习战阵,保持武艺。由退役老兵或常备军军官负责教导。三、物资储备:于各州郡广设武库,储备刀枪弓弩,不必是最精良的,但需足量、旗帜鼓角。预备役人员平时务农务工,战时凭册征召,发放兵器,即刻成军!四、政策优待:预备役人员及其家眷,可酌情减免部分赋税徭役,以为补偿。”

解释完这一切后,诸葛亮内心想道:“全民皆兵!藏兵于民!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还能促进地方安定和农业生产,完美!我这算不算蜀汉版的生产建设兵团?”

他越说越顺,甚至带上了点演讲的激情:“如此,一举数得!”

“其一,国库立省巨亿!八十万人的日常粮饷、装备损耗顷刻消失,省下的钱粮可全力投入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鼓励工商!”

“其二,瞬间获得八十万青壮劳力!使其归乡耕种、进坊做工,则田地不荒,作坊不息,税赋之源大增!”

“其三,战力无损反增!常备二十万精锐,可专心训练,成为真正虎狼之师!而八十万预备役,每年操练,并非彻底荒废武事,一旦国战需要,可迅速动员,补充前线,或守卫地方!其规模,更胜昔日百万冗兵!”

“其四,稳固地方:预备役将士归乡,无异于将朝廷的威信和军事力量根植于乡野,可弹压地方宵小,安抚新附之地。”

他最后看向魏延等将领,语气诚恳:“诸将军,非是亮不欲征战,实欲打造一支更强大、更持久、更能战之师!待我国力充盈,二十万精锐甲坚刃利,身后更有百万经过训练、闻鼓即起的预备兵源!届时东征,岂非更有把握?岂非更能减少我等百战老兵的折损?”

这番论述,从现实财政压力出发,提出具体解决方案,逻辑清晰,考虑周全,再次展现了诸葛亮算无遗策的风格。

朝堂上安静了。连魏延都张了张嘴,发现找不到理由反驳。省钱、省粮、还能保持甚至增强战斗力?听起来……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虽然感觉哪里有点怪怪的,主要是“预备役”这概念太新,但丞相说的,能有错吗?

赵云缓缓点头,他年纪大,更知民生艰难:“相父此策,老成谋国。既能纾解民困,又能强兵固本,老臣以为可行。”许多文官更是纷纷附和,裁军省下的钱,可是能用到他们管理的各项政务上的。

刘禅再次乖巧点头:“相父深谋远虑,准奏!”

于是,季汉轰轰烈烈的“精兵简政”运动拉开了序幕。无数士兵在将领们复杂的目光中脱下戎装,领取微薄的遣散费和“预备役凭证”,返回故乡。朝廷派出的官吏忙着登记造册,筹建地方武库。而留下的二十万精锐则开始了更加严苛的淘汰和训练。

诸葛亮内心oS:搞定!下一步,该搞点真正刺激的了……比如,弄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碑立在未央宫门口?算了算了,慢慢来,别把他们吓出心脏病。先想想怎么搞点原始工业革命吧……

诸葛亮背着手,踱步回相府,看着渐渐恢复生机的长安街市,心情愉悦,甚至下意识地哼起了一段没人听过的小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