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雍凉试点:军改深犁(2/2)
再就是训练担忧。将领们担心兵散于民,一年只操练一月,战力会急剧下滑。
这个问题由姜维亲自负责。他挑选退役老兵中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者担任“预备役教头”,集中培训。编写简化统一的操典,重点训练结阵、听令、弓弩射击等基础项目。并在各郡县提前勘察好固定集训场地,储备好训练器材,比如木刀木枪、草靶等,确保训练不流于形式。
最后就是武库管理了。武器分散到各郡县,如何保管?如何防止流失?
诸葛亮利用原曹魏及地方豪强的坞堡、坚固官仓,改建为官方武库,派兵驻守。建立严格的兵器存取登记制度,预备役人员只有在集训或征召时才能凭凭证领取武器,事后必须归还。同时,鼓励预备役人员自备环首刀、弓矢,以减轻朝廷压力。
整个过程,诸葛亮并不事事亲为,而是把握大方向,让蒋琬和姜维去具体执行,遇到难题他才出面解决或调整政策。他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不断开会(集议)、调研(巡视)、调整方案(修改政令)。
没想到当丞相还得干hR和行政的活……流程优化、KpI考核、应急预案……老祖宗们,对不住了,先拿你们试试现代管理学!
成效是显着的。随着第一批士兵带着土地契约、肥羊和“光荣牒”欢天喜地地还乡,消息传开,阻力迅速消融。雍凉各地多了许多精壮劳力,荒地被开垦,集市也热闹起来。而留下的五万雍凉常备军则待遇提升,装备更新,训练更加刻苦,士气反而高涨。
半年后,蒋琬和姜维站在陇西城头,望着远处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人(其中很多是去年的士兵),和附近军营里操练的精锐,相视一笑。这两年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但他们成功地将丞相那看似“离经叛道”的设想,在雍凉大地变成了现实。
一套包括《军籍管理制度》、《预备役征召训练条例》、《武库管理细则》、《退役军人安置办法》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军改方案已然成型,并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公琰兄,雍凉已成范例。接下来,该让荆益江东,也沐浴此新风了。”姜维眼中充满了信心。
蒋琬捋须点头,沉稳道:“伯约所言极是。我即刻整理文书图册,奏请丞相与陛下,将雍凉之法,推行天下。”
于是,一场席卷季汉全境的军制改革,以雍凉为模板,正式全面铺开。蒋琬坐镇中枢协调,姜维则如同救火队长,奔波于各地,传授经验,解决难题。
仅仅两年时间,到了公元236年,这场涉及百万兵员、动摇国本的巨大变革,竟真的基本完成。季汉的军事力量,从一支数量庞大、消耗惊人的庞然大物,成功转型为一支“二十万精锐野战军+八十万登记在册、定期训练的预备役”的高效组合。
史书后来评价这场“建兴军改”,皆以“深谋远虑,固本强基”来形容。它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季汉的财政压力,为接下来的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和资金,更将军事潜力深深地根植于民间,为未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