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第一次北伐落幕(2/2)
淮南陆逊所部,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寿春等要点,保存实力,以待将来。
魏延总督潼关、武关防务,务必守住此二关,确保关中门户不失!
全军……准备撤退。各军依次序,分批返回长安。沿途谨防魏军追击。
发布《罢北伐还师令》,安抚民心,解散此次征召的预备役将士,令其归家务农。”
命令一出,帐内诸将皆露不甘之色,尤其是魏延,更是急欲请战。
诸葛亮抬手止住他们,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带着疲惫却不容置疑:“诸位,非亮不欲进取。然天时不允,地利已失,淮南又生变故。强行为之,恐非但不能竟全功,反有倾覆之危。今我据潼关、武关,握宛城,已断魏国一臂,拓土千里,虽未竟全功,亦是大胜!当此之时,回师休整,巩固根本,方为上策。来日方长,待时机成熟,再图中原不迟!”
他做出了最艰难,也最符合现实的选择——止戈休兵。
公元241年冬,诸葛亮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在持续了近一年后,终于落下帷幕。
这次北伐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对于蜀汉来说,他们成功夺取并巩固了潼关、武关两大战略要隘,彻底打开了关中通往中原的门户;攻占宛城,掌控了南阳盆地大部;攻克合肥、寿春,极大削弱了曹魏的东南防线。疆域和战略纵深得到巨大拓展。
不过损失也挺惨重的,阵亡名将马超、文钦、徐盛,西凉铁骑也损失不小。未能实现攻破函谷关、直捣中原的战略目标。为此诸葛亮和陆逊、张苞等将同时向刘禅请罪,但是刘禅觉得能打下来魏国这么多土地已经很厉害了,本来还准备嘉奖,在诸葛亮和陆逊的强烈要求下,变成了功过相抵。
而曹魏方面:在司马懿的运筹帷幄之下,在朝局不稳的情况下成功挫败了诸葛亮攻取函谷关、夹击中原的企图,保住了核心区域。而且司马懿凭借此战,彻底巩固了内部权力,平息了高平陵之变带来的动荡,威望达到顶峰。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仿制火器“雷火营”初显威力,虽不成熟,但找到了对抗蜀军技术优势的方向。魏国的“雷火营”实际上在蜀汉第一次攻取阳平关所制造出的惊天巨响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不过这个跨时代产物实在是让他们难以捉摸,虽然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搜寻蜀汉霹雳营的消息以及通过对霹雳营爆炸物的分析想要进行仿制,可依旧历经了漫长时间也没有太大成就,直到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唱双簧,导致很多工匠北逃,虽然核心工匠没有到达魏国,但是一些不被重视的流水线工人还是流失了一部分,有了这些流水线工人加上魏国长达十数年的研究总算是有了重大突破,有点儿新中国手搓原子弹的味道,就这样,魏国仿照蜀汉的霹雳营也成立了雷火营,司马懿本来准备在潼关天险给诸葛亮来一次大的,没想到诸葛亮对潼关只是佯攻,真正图谋的是武关,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为了防止雷火营的暴露,他只能让毫不知情的夏侯霸死守吸引注意,然后悄悄的将雷火营转移到了函谷关,确实在后面的函谷关防守战发挥了奇效。
不过这一场大战,魏国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丢失潼关、武关两大天险,宛城陷落,东南防线承受巨大压力,疆域收缩,战略态势转为被动。
这是一场没有真正赢家的战役。蜀汉取得了战术和疆域上的重大胜利,但未能达成最终战略目标,且损兵折将。曹魏虽然损失惨重,局势被动,但顶住了最凶猛的攻势,保住了政权核心。
随着蜀汉大军缓缓撤回长安,预备役解散,各地转入生产建设,而魏延则肩负起守卫新得雄关的重任。函谷关内外,对峙依旧,只是规模减小。淮南战线,陆逊依托城防,与钟会形成拉锯。
天下,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脆弱的平静期。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是两位绝代智者更深远的谋划与下一次更加激烈碰撞的酝酿。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如同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改变了地缘格局,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未来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