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金蝉脱壳(1/2)
当三司会审的卷宗第三次因“证据链存疑”被打回时,司马懿在深夜书房里烧掉了最后一页曹氏旧臣的联名弹劾——火光映亮案头那封来自益州密探的、关于李严在成都宴会上摔碎酒盏的简报,他枯瘦的手指终于停在了“遣子入蜀”四个朱砂字上。
---
洛阳城,廷尉署的签押房内,卷宗堆积如山。高柔、王观,以及廷尉、御史中丞,这几位被小皇帝钦点负责重审高平陵一案的三司主官,面色都异常凝重。
尽管司马懿早已将当时跟随司马昭行事的核心近侍“处理”得干干净净,但曹爽一族二百余口的血案,牵连太广,终究留下了蛛丝马迹。一些当时侥幸在外、或身份低微未被第一时间关注的曹府旧人、外围护卫,甚至是一些被血腥场面惊吓过度、当时不敢作声,如今见有人重提旧案又鼓起勇气的目击者,他们的证言被一点点搜集起来。
“司马昭……是他亲自带人冲进内堂……”
“我听见他下令,说‘一个不留’……”
“曹大将军的幼子,尚在襁褓,也被……”
证言相互印证,逐渐勾勒出司马昭在那一日扮演的绝非“受蒙蔽”的从犯角色,而是冷酷无情的直接指挥者。卷宗记录越来越厚,指向也越来越清晰。
然而,每当三司试图将这些证据链闭合,形成定罪的最终奏疏时,总会遇到无形的阻力。或是关键证人在押解途中“意外”暴毙,或是某份重要物证在存档时不翼而飞,又或是审议过程中,总有官员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质疑,导致案件审理进度一再拖延。
高柔与王观私下相对,皆是苦笑。他们深知这背后的力量来自何处。司马懿虽降为骠骑将军,但其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尤其是在军事和情报系统,更是根深蒂固。想要扳倒他的儿子,谈何容易?
“证据已然不少,然……欲以此定司马子尚死罪,难矣。”高柔叹息。他虽偏向司马氏,但也希望此事能有个了结,以免朝局长期动荡。
王观低声道:“司徒公,非是定罪难,是……有人不愿其定罪。骠骑将军……怕是绝不会坐视子尚被推上断头台。”
朝堂之上,郑袤、刘放等曹魏旧臣的攻势愈发猛烈。他们不断上疏,催促审理进度,言辞激烈,甚至暗指三司有意袒护。小皇帝曹芳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不断下旨“严查”、“速决”,却毫无实际作用。
骠骑将军府内,司马懿看似平静,每日依旧处理军政事务,听取各方汇报。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察觉,他眼底深处那日益积聚的阴霾与焦灼。司马昭是他从小培养的次子,才华、心性皆属上乘,假以时日,必能成大器,将司马家的基业发扬光大。他绝不能眼睁睁看着昭儿毁在这群腐儒手中!
硬扛,并非上策。如今朝中忠于曹魏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强行压下此事,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来地方实力派如并州的毋丘俭等的反弹。必须想一个既能保住司马昭性命,又能暂时平息朝议的两全之策。
这一日,司马懿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情报简报。其中一份来自益州成都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密报详细描述了原蜀汉托孤大臣之一、尚书令李严的近况。自刘备去世,诸葛亮总揽朝政,尤其是近年来迁都长安,大力推行新政,重用荆州、凉州乃至原东吴系官员后,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士族集团,地位大不如前。李严本人虽仍有高位,却已被边缘化,远离决策核心。密探回报,李严近期在成都的几次宴饮中,曾流露出对诸葛亮“穷兵黩武”、“苛待益州旧人”的不满,甚至有一次酒后失态,摔碎酒盏,愤然离席。
“李严……益州派……”司马懿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魏国的情报部门早就注意到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益州本土势力与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革新集团之间的矛盾。策反李严,从内部瓦解蜀汉,这个构想早已有之。但李严身份特殊,位高权重,对其策反风险极大,成功率也渺茫,故一直停留在纸面规划,未曾真正实施。
此刻,这个看似冒险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却在司马懿心中与拯救司马昭的迫切需求,奇异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数日后,司马懿于府中召见了数名绝对心腹,包括掌管部分情报工作的儿子司马干。
“李严之事,你们如何看?”司马懿开门见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