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金蝉脱壳(2/2)
众人皆言风险过高,李严虽怨,未必敢叛,且蜀汉内部监察严密,难以接触。
司马懿听完众人意见,缓缓道:“风险固然有,然收益亦巨大。若能成事,则蜀汉内乱自生,诸葛亮首尾难顾,于我大魏,乃千载难逢之机。”他话锋一转,“然此事关系重大,需派一胆大心细、身份足够、且绝对可靠之人亲往主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虚空,仿佛下定了决心:“吾意,遣子尚秘密入蜀,负责此事。”
“什么?!”众皆愕然。司马昭尚在软禁之中,且是戴罪之身,如此重任,岂能交付?更何况入蜀凶险万分!
司马懿抬手止住众人的惊疑,解释道:“此乃一石二鸟之策。其一,子尚聪慧机敏,堪当此任。其二,”他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可借此机会,让子尚离开洛阳这是非之地!”
他详细阐述:“对外,可宣称子尚戴罪立功,愿冒险入蜀行策反之策,以赎前愆。如此,既可堵住郑袤等悠悠之口,暂缓朝堂压力,又可名正言顺地将子尚送出牢笼。至于策反李严能否成功,倒在其次。只要子尚安全离魏,隐匿行踪,待我在朝中彻底清除障碍,稳固权柄之后,再召其回朝,届时,谁还敢旧事重提?”
心腹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赞叹此计精妙。既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又为未来布局,更将一件极其危险的任务,转化为了司马昭的护身符。
计议已定,司马懿便开始行动。
他先是暗中安排,让一些“恰好”了解到蜀汉内部矛盾和李严怨言的官员,在适当的场合向小皇帝曹芳提及“策反李严”的可能性,并强调其巨大的战略价值,潜移默化地在小皇帝和部分朝臣心中埋下种子。
随后,他选择在一次例行朝会上,当郑袤等人再次催促审理司马昭一案时,出列表态。
“陛下,诸公。”司马懿声音沉痛,“逆子昭,犯下大错,臣每思之,痛心疾首,无颜立于朝堂。三司审理,公正严明,臣绝无异议。”
他先表明态度,然后话锋一转:“然,昭虽罪孽深重,终究年轻,或可予其一个戴罪立功之机。近日,臣获悉一紧要军情,关乎国家安危……”
接着,他便将“策反李严”的计划和盘托出,并极力渲染其一旦成功,对瓦解蜀汉的巨大作用。
“……此事千难万险,九死一生,非大智大勇、且绝对忠诚之士不可为。”司马懿最后重重叩首,声泪俱下,“臣恳请陛下,准逆子昭,以此残躯,行此险招!若成,则于国有功,或可抵其部分罪孽;若败,则其死于蜀地,亦算是为国捐躯,全其名节!此乃臣为父之心,亦是为人臣之思,伏请陛下圣裁!”
这一番表演,情真意切,冠冕堂皇。既承认了司马昭有罪,又给了他一个“为国赴死”的机会,将私心包裹于大义之下。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郑袤等人虽觉蹊跷,但司马懿姿态放得如此之低,且提出的计划确实对国家有利,一时也难以找到强有力的理由反对。毕竟,派一个“戴罪之人”去执行几乎必死的任务,听起来合情合理。
小皇帝曹芳本就对复杂的朝争感到头疼,见有办法既能处理司马昭,又能对国家有利,便有些意动。在征询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后,最终下旨:“准骠骑将军所奏。着司马昭,戴罪之身,秘密前往蜀中,行策反李严之事。若成,准其将功折罪;若败,亦不再追究前事。”
旨意一下,司马懿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他立刻着手安排。挑选最精锐可靠的死士护卫,伪造身份文书,规划秘密路线,并通过隐秘渠道,向蜀中的暗探下达指令,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接应并保护司马昭的安全,至于策反李严……尽力即可,首要任务是确保司马昭本人隐匿下来。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悄然驶出洛阳,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马车里,正是改头换面、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司马昭。
望着儿子离去的方向,司马懿站在府邸的高楼上,目光冰冷而坚定。昭儿,暂且忍耐。待为父将这洛阳城清洗干净,便是你归来之时!而那些步步紧逼的曹魏旧臣……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嗜血的寒光,一个都跑不了!
司马昭的“入蜀”,如同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暂时缓解了司马懿在朝堂上的压力。然而,这也标志着司马氏与曹魏皇室及其支持者之间的矛盾,已然公开化、白热化。一场更加血腥残酷的权力清洗,正在暗处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