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75章 潜龙入蜀

第275章 潜龙入蜀(1/2)

目录

当司马昭的马车碾过崤山古道第一道界碑时,他撕碎了父亲给的避祸路线图——羊皮碎片在黄河的风里翻飞如雪,落进暗探捧来的蜀中官制图时,恰好盖住了“李严”二字朱批的那道裂痕。

---

马车颠簸在崎岖的崤函古道上,离开了洛阳的繁华与肃杀,也离开了父亲司马懿为他精心规划的、通往安全之地的隐秘路线。车厢内,司马昭看着手中那份被自己撕毁又勉强拼凑起来的避祸图,嘴角勾起一丝与其年龄不甚相符的冷峭弧度。

“避祸?隐匿?”他低声自语,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不甘与傲气,“父亲未免太小看我了。高平陵之事,我已证明非是庸碌之辈。此番既以‘戴罪立功’之名出京,若真如丧家之犬般躲藏起来,岂非坐实了那些腐儒的攻讦?我司马子上,要么不做,要做,便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要证明给父亲看,证明给洛阳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看,他司马昭,绝非池中之物!策反李严,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他最好的舞台。

“停车。”司马昭吩咐道。护卫的死士头领,名为焦伯,是司马家蓄养多年的忠仆,武艺高强,心思缜密。

“公子,有何吩咐?”焦伯掀开车帘。

“改道,不去预设的隐匿点了。”司马昭目光锐利,“我们往弘农方向走,那里应该有我们的人接应。我要知道,关于李严,关于蜀汉益州派,所有最详细的情报!”

焦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并未多问,只是沉声道:“公子,此举风险极大。弘农虽近,但已属前线区域,盘查必严。且……主公的安排,必有深意。”

“风险?”司马昭轻笑一声,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我说的做。”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焦伯不再劝阻,领命而去。马车悄然转向,驶向了更加危险,却也更加接近目标的方向。

数日后,弘农郡,湖县一处看似普通的货栈内。

密室之中,灯火如豆。司马昭见到了魏国潜伏在此地的资深暗探头目,代号“玄圭”。玄圭年约四旬,面容普通,属于扔进人海就找不到的那种,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沉静,仿佛能洞悉一切。

“属下参见公子上。”玄圭行礼,语气不卑不亢。他早已接到洛阳密令,要求不惜代价配合并保护司马昭,但对于这位年轻公子更改路线的冒险行为,他内心并不赞同。

“玄圭先生不必多礼。”司马昭摆手,直接切入主题,“我要知道李严的一切。不是简报上那些泛泛之谈,是他的性格嗜好,交往圈子,每日行止,对诸葛亮新政究竟不满到何种程度,身边有哪些可被利用之人——事无巨细,我都要知道!”

玄圭心中微震,这位公子爷看来是动真格的了。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公子既然垂询,属下自当知无不言。李严,字正方,荆州南阳人,虽非益州本土,但在刘璋时期便已入蜀,深耕多年,与益州豪强关系盘根错节。先主刘备托孤,以其为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地位尊崇。”

他顿了顿,继续道:“然诸葛亮秉政后,尤其北伐以来,军政大权尽归丞相府。李严虽仍居高位,却已无实权,更多是象征意义。其人性情矜高,颇以元勋自居,对诸葛亮重用马谡、庞统等荆州派,以及姜维、邓艾等降将,深为不满。迁都长安后,对其益州派官员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影响力日益消退。”

“至于其具体不满,”玄圭压低声音,“据我们在成都宫内及李严府邸的内线回报,李严曾多次私下抱怨诸葛亮‘穷兵黩武,耗尽民力’,‘任用私人,排斥旧臣’,甚至……曾酒后言及‘若使正方掌权,必使百姓休养生息,何至如今日之困顿’。”

司马昭眼中精光闪烁:“可有实证?譬如书信、奏疏?”

玄圭摇头:“李严亦是老成之辈,此类言语,多在私密场合,且身边皆是心腹,难以获取实物证据。至于奏疏,他更不会留下此等把柄。”

“那他身边之人呢?谁可接近?谁可为我所用?”

“李严有一子,名李丰,在成都任郎官,性情较为浮躁,好奢华,或可作为突破口。其府中长史王冲,乃李严心腹,跟随多年,但此人谨慎,难以撼动。此外,益州本土大族,如谯周、杜琼等人,与李严往来密切,他们对诸葛亮重用荆襄、凉州人士,压缩益州人仕进空间,亦心怀怨望,此或可为借力之处。”

玄圭又铺开一张精心绘制的长安、成都城防及官署分布图,指出了李严府邸的位置,以及几条相对安全的潜入路线。“然,公子,”他最后郑重提醒,“长安乃蜀汉新都,诸葛亮经营日久,‘天眼’耳目众多,戒备森严。李严府邸更是重中之重。直接接触,风险极高,几乎……十死无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