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10章 雾所东南

第310章 雾所东南(1/2)

目录

汝阳城下,蜀汉十万大军连营数十里,旌旗蔽空,刀枪如林,将这座豫州重镇围得水泄不通。攻城器械,尤其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霹雳营重器,已然部署到位,黑洞洞的发射口对准了城头,散发着冰冷的死亡气息。

城头之上,魏军守卒面色惶惶,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恐惧。主将钟会,一身戎装,扶剑而立,年轻的脸上再无平日的矜持与智珠在握,只剩下铁青的凝重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慌乱。他极目远眺,蜀军的军容之盛,攻势之凌厉,远超他的预料。更让他心惊的是,斥候回报,四周郡县已被蜀军偏师隔绝,先前被他调往彭城方向的援军,远水解不了近渴!

“悔不听……当初若留一军于谯郡……”钟会心中悔恨交加,但他深知,此刻已非追悔之时。为将者,当断则断!

钟会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硝烟味的冰冷空气。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

死守?面对诸葛亮和陆逊联手,以及威力巨大的霹雳营,汝阳绝无幸理。最终结果只能是城破身死,麾下这两万精锐也将葬送于此。届时,不仅汝南不保,整个豫州门户洞开,蜀军可直逼许昌!

撤退?放弃汝阳,固然是奇耻大辱,也会导致豫州大片土地沦陷。但……至少能保住手中这支宝贵的机动兵力!只要军队还在,就有卷土重来的资本。而且,若能及时退守许昌,依托这座中原坚城,或许还能稳住阵脚,等待太尉司马懿的援军。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钟会的脑海。这是兵家至理,此刻听来尤为刺耳,却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

“传令!”钟会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决,“全军听令,放弃汝阳!各营依次序,自西门撤退!目标——许昌!携带所有重要文书、粮草,带不走的,全部焚毁!撤退途中,多设疑兵,广布铁蒺藜,迟滞蜀军追击!”

“将军!汝阳乃豫州根本,岂能轻弃?!”有部将急道。

“守不住的空城,留之何益?”钟会厉声打断,眼中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冷厉,“徒耗兵力耳!保存实力,退守许昌,依托中原腹地,尚可再战!若困守孤城,唯有玉石俱焚!执行军令!”

钟会的决断,虽然痛苦,却无疑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他深知,在诸葛亮和陆逊的联手之下,汝阳绝无幸理。与其将手中这支宝贵的中央军和豫州残兵葬送于此,不如主动撤退,保留力量,拱卫更重要的许昌、洛阳。

是夜,子时。汝阳城门悄然打开,钟会率领近两万魏军,人衔枚,马裹蹄,借着夜色的掩护,如同鬼魅般悄然出城,并未选择与蜀军正面交锋,而是绕开主围区域,向着西北方向的许昌亡命奔逃。为了延缓蜀军追击,他甚至下令在城中多处粮仓、武库纵火,制造混乱,魏军各部在军官的严厉督率下,沉默而迅速地向西撤退,秩序竟未大乱,显示出钟会不俗的治军能力。

诸葛亮与陆逊并辔入城,看着满目疮痍、余烬未息的景象,陆逊不禁叹道:“钟士季年纪虽轻,壮士断腕,倒也有几分魄力。”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却望向西方:“弃汝阳而保许昌,确是明智。然,其心未死,必思反扑。伯言,你以为,他会从何处着手?”

诸葛亮内心:钟会这小子跑得挺快,是个明白人。不过吃了这么大亏,他肯定不甘心,得防着他狗急跳墙。

与此同时,司马懿正对着从汝阳送来的军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震怒之中。他素来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但此刻,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肌肉微微抽搐,握着军报的手背青筋暴起。

这份军报上写着,赫然写着“诸葛亮、陆逊合兵十万,猛攻汝阳,危在旦夕”!

“荒谬!荒唐!”一向城府深沉的司马懿,终于忍不住将那一叠帛书狠狠摔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诸葛亮!他难道有分身之术不成?!一会儿在黄河,一会儿在宛城,现在又出现在了汝南!蜀汉到底有几个诸葛亮?!”

巨大的信息混乱和接二连三的挫败,让这位老谋深算的枭雄也感到了一丝心力交瘁和……隐隐的不安。他发现自己似乎完全跟不上诸葛亮的节奏,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整个东部战线已然糜烂!

“太尉,钟会将军年轻,恐非诸葛亮、陆逊之敌,汝阳若失,则许昌危矣!当速发援兵!”麾下将领焦急建言。

司马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阴鸷地盯着舆图。他深知许昌的重要性,此地若失,洛阳将直接暴露在蜀军兵锋之下,中原震动!

诸葛亮此时的用兵,让司马懿这位沙场老帅也感到了一丝棘手。他无法准确判断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和主力位置,也就难以做出最有效的应对。他只能一面严令各线坚守,一面急调中央机动兵力,准备亲自出征,他先给处境危险的钟会回信,令其“死守待援”,声称不日将亲率大军抵达,但还没等司马懿出兵支援,汝阳失守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中原。自然也传到了正在彭城一线紧张备战的魏军耳中。

兖州刺史州泰、以及陆续抵达的豫州、兖州各部将领,闻讯无不骇然!他们奉钟会之命,千里迢迢赶来支援彭城,结果屁股还没坐热,老家汝阳却被诸葛亮端了?主帅钟会生死不明(撤退消息尚未完全传开),这仗还怎么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