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大厦将倾(2/2)
很快,一股股无形的暗流开始在河北大地涌动。
在邺城的酒肆、茶坊中,开始有人“无意”间谈起蜀汉皇帝刘禅如何仁德,丞相诸葛亮如何算无遗策,大汉王师如何军纪严明,不犯百姓。在通往壶关的官道上,歇脚的民夫和溃散的败兵窃窃私语,夸大着蜀军的数量和装备,描绘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形象。
“听说没?汉帝和诸葛丞相一起御驾亲征了!带了百万天兵!”
“可不是!人家那兵器,会喷火,会炸雷,城墙一炸就塌!”
“唉,打什么打?早点投降算了,听说那边分了田地,还免了三年赋税呢……”
这些真假掺半的流言,如同瘟疫般扩散,不断侵蚀着魏国军民的抵抗意志。
而与此同时,在邺城另一处隐秘的宅邸内,司马师之弟,中领军司马昭,正脸色铁青地听着校事府统领的汇报。
“将军!近日城中及各地流言四起,皆是对我不利之言!更有数处粮草转运站汇报,出现不明原因的器械故障、小型火灾,虽未成大患,但颇为蹊跷!属下怀疑,是蜀谍大规模活动所致!”
司马昭眼中寒光闪烁,与他兄长相似的脸上,更多了几分阴鸷与果决:“杜预……定然是他在兴风作浪!好手段,攻心为上,乱我后方!”
他猛地站起身:“传我命令!”
“一,校事府全体出动,联合各地郡守、都尉,严查流言源头!凡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者,抓!情节严重者,立斩不赦!以儆效尤!”
“二,加强对各关键设施,尤其是粮仓、武库、桥梁、官道的巡逻守卫!增派暗哨,发现形迹可疑者,先抓后审!”
“三,启动我们埋在蜀谍内部的‘钉子’!不惜一切代价,挖出杜预在河北的网络!我要将他们连根拔起!”
一场激烈而残酷的地下战争就此展开。魏国的校事府探子如同猎犬,在城乡各处搜捕可疑人员,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而杜预的“影卫”则凭借严密的组织和灵活的应变,不断变换据点、加密通信,与校事府周旋。双方在阴影中互相渗透、反渗透,刺杀、叛变、假情报……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
一次,校事府几乎摸到了杜预一个重要的联络点,却被“影卫”提前察觉,巧妙布置,反而让校事府损失了几名好手。另一次,司马昭精心策划,利用一个被策反的蜀汉低级暗探传递假消息,企图诱使杜预暴露,却被杜预凭借对荀家情报的交叉验证识破,将计就计,反而让校事府在一次围捕中扑空,损兵折将。
这场暗中的较量,其凶险与精彩,丝毫不亚于即将到来的正面战场。杜预与司马昭,这两位不同阵营的智者,虽未谋面,却已在这无形的战场上,展开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博弈。
在双方的暗战与明面上的调兵遣将中,时间悄然流逝。
魏国增援的五万兵马和大量的雷火营器械,在钟会的严厉督催下,克服了杜预暗探制造的各种“小麻烦”,终于陆续抵达了壶关。
壶关,坐落于太行山最险峻的段落之一,扼守着连接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太行陉道。关城依山而建,墙体多用巨石垒成,高达数丈,蜿蜒于山脊之上,地势之险,堪称鬼斧神工。关前道路狭窄,仅容数骑并行,两侧是悬崖峭壁,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守将郭淮,是魏国后期难得的良将,沉稳刚毅,治军严明。他早已将关城修缮得固若金汤,囤积了海量的守城器械和粮草。见到钟会带来的援军和雷火营器械,他心中稍安,但眉宇间的忧色并未散去。他深知,即将到来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钟会抵达后,立刻以监军身份巡视关防,他对郭淮的守备布置基本满意,但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尤其是在雷火营器械的部署和运用上,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机巧。他与郭淮约定,军事指挥仍以郭淮为主,但重大决策需二人商议,实则将最高监督权握在了手中。
关上的魏军士卒,看着关下远方那渐渐扬起的、遮天蔽日的尘烟,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如同闷雷般的战鼓和号角声,每个人都握紧了手中的兵器,面色凝重。他们知道,决定魏国生死存亡的时刻,即将到来。而在他们身后,邺城方向的暗流与厮杀,他们或许并不知晓,但那无形的压力,却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这巍巍雄关的每一块墙砖之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壶关,这座千年古隘,即将成为两大帝国最终碰撞的焦点,见证一场注定血流成河、决定华夏命运的终极攻防。而隐藏在战场背后的谍影交锋,仍在持续,为这惨烈的正面战场,增添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诡谲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