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精磨革命(1/2)
金雨宣言的狂喜与宣泄之后,立身堂的院落里铺满了混杂的粮食。妇人们笑着,哭着,又小心翼翼地开始清扫,将每一粒珍贵的粮食都收回仓廪。浪费固然心痛,但那一刻心灵的解放与自我的确认,价值远超这些许的损耗。
余粮依旧充足,卖与军仓的银钱也支撑起了公中的用度。但赵小满的目光,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和“卖原粮”。乡绅的觊觎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初级产品转化为更具价值、更难被替代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抵御外界的风浪。
立身堂种出的荞麦,颗粒饱满,品质上乘,但荞麦口感粗糙,略带苦味,历来被视为粗粮、救荒粮,价格远低于小麦。如何提升它的价值?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磨成面**。精细的面粉,总能比粗糙的原粮卖得更贵些。
然而,当刘氏兴冲冲地推着独轮车,载着几袋荞麦去到镇上唯一的磨坊,想要磨成细面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磨坊主看着那黑褐色的荞麦粒,撇了撇嘴:“荞麦?这玩意壳硬芯软,黏了吧唧,最是难磨!用我这石磨,磨出来也尽是粗粝的麸皮,筛都筛不干净!想磨细?得多加钱!还得排队!耽误我磨小麦!”
刘氏悻悻而归。多加钱且不说,那磨坊主嫌弃的态度更让人憋气。立身堂的妇人们自己也有小石磨,用来磨点豆子或少量粮食,试着磨了些荞麦,果然如磨坊主所说,磨出来的粉又黑又粗,掺杂着明显的麸皮,口感极差。
“难道咱们的好荞麦,就只能当粗粝卖?”刘氏不甘心。
赵小满蹲在自家那盘小小的手推石磨前,仔细观察。石磨由上扇和下扇组成,咬合面上凿刻着简单的、已经有些磨损的斜纹槽齿。磨盘转动时,粮食从磨眼流入,被这些槽齿研磨、挤压成粉。
问题就出在这**槽齿**上!现有的磨盘槽齿是为研磨小麦、豆类设计的,对于荞麦这种外壳坚硬、内里柔软、油脂含量不同的特殊谷物,效率低下,且无法有效分离麸皮和胚乳。
“磨不细,不是粮食的错,是磨盘的错。”赵小满站起身,眼中闪烁着熟悉的研究光芒,“咱们得改这磨盘!”
改磨盘?这可超出了妇人们的认知。石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千百年来都这样,还能怎么改?
赵小满却再次拿出了那本无所不能的《大永律例》,翻到后面空白处。祖父似乎对各类匠作也有所涉猎,在某页边缘,有关于“水碓”、“连磨”的零星记载和简图,甚至提到了一句“磨齿深浅疏密,因粮而异”。
因粮而异!这四个字点亮了赵小满的思路。
她找来屯里最好的石匠(之前帮忙打过“护田棍”的铁尖),带着筛选出的不同颗粒度的荞麦,比划着阐述她的想法:“现在的齿太深太陡,适合碾碎,不适合研磨。荞麦需要更细、更密、角度更平缓的齿,像……像慢工出细活一样,一点点把麸皮剥离开,把芯磨成细粉。”
石匠听得似懂非懂,但看在工钱和立身堂如今声望的份上,答应尝试。
接下来的几天,立身堂院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赵小满全程守在旁边,根据初步打磨的效果,不断指挥石匠调整齿纹的深浅、密度、倾斜角度。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废弃了好几块磨石胚料。
其他妇人看着心疼材料,却不敢多言,只是默默支持。
王二婶腿脚不便,就坐在一旁,看着赵小满和石匠反复试验,看着那冰冷的石头上渐渐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更加细密精妙的纹路,浑浊的老眼里充满了期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