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技术共享(2/2)
“对!交一捧种子的,说明他家还有希望,咱这法子能帮他把这希望变大!交半日工的,说明他有力气,能帮咱们干活,挖窖、垒棚、沤肥,咱们正缺人手!这样,既传了技,咱们也不亏,还能筛掉那些只想占便宜、不肯出力的懒汉!”赵小满解释道,“而且,收了别家的种子,咱们的粮种花样也能多些,抗风险的能力也能强些!”
这个主意,瞬间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既分享了技术,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种子或劳力),还筛选了学员,更凝聚了人心!
说干就干。第二日,立身堂的院门口就挂起了一块新木牌,上面用炭笔清清楚楚地写着:
“**护苗塾授:抗寒育苗法,保苗如保命。束修:粟种一捧,或帮工半日。愿学者,每日晌午后来。**”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飞遍了赵家屯,又迅速传到了小河湾、黑土洼、李家坡!
起初,人们是怀疑的。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能把救命的技术白白教人?还只收一捧种子或半日工?
但立身堂之前的硬气(铁律牌)和确实存在的豆苗奇迹,又让人不得不信。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黑土洼的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揣着一小布包精心挑选的粟种,战战兢兢地敲开了立身堂的院门。
赵小满亲自接待了他,收下了那捧沉甸甸的、带着体温和希望的种子,然后当真领着他在暖棚边,从挖窖的深浅、粪肥的选择与填充、覆土的厚度、棚架的搭法、透气孔留的位置,到皱皮豌豆的习性、播种的深浅间距,毫无保留地细细讲解,甚至让他亲手操作体验。
那汉子听得目瞪口呆,做得小心翼翼,临走时,对着赵小满和立身堂的妇人们连连鞠躬,激动得语无伦次:“谢谢……谢谢……俺……俺这就回去试!试成了,俺给你们立长生牌位!”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晌午后的立身堂院子,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有揣着各种颜色、各样品种种子来的老农,有带着一身力气、二话不说就开始帮忙挖窖垒棚的壮劳力,甚至还有一些胆大的妇人,也红着脸来交上半日工,仔细学习。
赵小满主讲,刘氏、张寡妇等从旁辅助、示范。王二婶则坐在堂屋门口,眯着眼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偶尔还会插几句关键的经验之谈。
院子里,新的暖棚一座接一座地跟着学做的人挖了起来;各种不同的粮种被小心翼翼地分类收藏;前来帮工的人手极大地加快了立身堂自身扩大生产的进度。
知识在流淌,力量在汇聚,希望在蔓延。
技术共享,开塾授艺。
束修微薄,心意千钧。
星火散播,暖意渐升。
“护苗塾”如同严冬里点燃的一簇篝火,不仅温暖了靠近它的人,更将火星散播出去,点燃了更多自救的火焰。立身堂用无私又充满智慧的分享,将可能的外部威胁,转化为了共同求生的同盟军,悄然改变着乡野间的人心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