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炒作(1/2)
这次录制专辑预计成本得百万,这个时候小伙伴就要问了,王轩哪来这么多的钱,当然是找银行贷款。毕竟四合院是可以抵押的,但抵押肯定不可能按市场价抵押,最终是按五百万抵押的。
幸福唱片,哦不对,现在改名叫轩韵文化唱片有限公司,没错从名字看就很有文化的样子。
先是花了近百万更新录音设备,把整个西厢房改成了录音室。至于乐器就先不买了,直接花钱找王富贵的乐器店合作就行。
说来也是好久没去幸福乐器店,自从王轩的专辑大卖,专辑上给乐器店打的广告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人流量,销售额也提升了不少。
王富贵这家伙以前搞过乐队,也是个识货的,所以他店里是有很多非常棒的乐器。王轩想要借来制作编曲,富贵也是二话没说直接借了。
不仅是借了乐器,还借了王富贵本人,听到王轩和王富贵讨论编曲时提到摇滚。富贵的小舅子长毛就像鲨鱼嗅到了鲜血,主动参与讨论,听完王轩的吉他伴奏版后,立马甩脸子就走了,说什么王轩根本不懂摇滚。写的都是些伪摇滚。
这也不能怪王轩,在长毛的眼中汪半壁都是半吊子摇滚,何况王轩乎。
当然王轩也不想搭理长毛这种人,这家伙眼中的所谓的摇滚只在上个世纪的某些人身上存在过。这都2002年了,天朝都加入世贸了,那种摇滚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
借到乐器之后,后续的编曲全都是王轩自己在弄,这毕竟是正式的第一张专辑,富贵的水平实在是不太行,其实最好的选择可能是像亚东这样的音乐制作人。
可惜,王轩这个渣男牛了人家,不可能合作的。毕竟高媛媛这会儿还在外地拍戏,亚东也有了他的好搭子徐靖蕾。至于徐靖蕾运动时有没有给亚东打电话,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王轩闭关了两礼拜才搞定所有歌曲的编曲,这段时间基本上除了每天早上的晨练外,王轩几乎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段时间娱乐圈最火的新闻莫过于顶包案了,这年头谢停风简直太火了,几乎就是港圈最后能捧出来的巨星了,红遍两岸三地。顶包案后谢沉寂了一段时间,港圈捧过于文乐几乎没啥水花,哪怕是后来的冠西哥还是达不到谢的高度。
这其实就是个机会,像谢这种顶流掉落,那就是给别人机会了,得亏这个年代互联网不发达,不然以谢停风犯的事,起码得有法制咖的头衔,想翻身几乎没可能。
目前国内的男歌手,最红的应该是任闲齐,红到什么程度呢,任闲齐是同时演过令狐冲、杨过和楚留香的男人。不是说任长得不帅,但确实没有帅到可以演杨过的程度,毕竟上一个杨过是古田乐。这就可以看出投资方纯粹就是看中了任闲齐的人气了。
无论是谢停风还是任闲齐,亦或是正在崛起的周王陶林都是非大陆男歌手,现在的内地一哥还是孙南,但是孙南的影响力几乎全在大陆。而且自身创作能力跟不上,要不是参加我是歌手翻红00基本上都不认识。
这个时候出现王轩这种创作型歌手就十分难得了,而且《江南》同样也登上了港台的排行榜。积累了一定量的歌迷,当然很多都是王轩的颜值粉。无论怎么说也是反向输入的唯一人了属于是。
王轩闭关期间不仅不知道谢停风的新闻,同样也不知道他自己引起的小风波。
当王轩在认真制作专辑时,王权这位经纪人也没闲着,已经开始给王轩的专辑做预热了。花钱找了多家报纸帮着炒作“中国风”这个概念,当然中国风这个词还是和王轩聊天时才知道的。
这次首先登上的是羊城每日音乐杂志,封面就是王轩,找了个专家专门对“中国风”下定义:从音乐学的角度而言,“中国风”并非单纯的流行标签,而是当代华语乐坛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它以流行乐的结构为基础,吸纳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尤其是五声音阶、古筝、笛箫等器乐音色,从而形成一种既熟悉又独特的听觉体验。其价值不止于旋律,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涵。
歌词层面,中国风作品往往借鉴古典诗词的写意精神,以意象取胜,而非直白叙事。这种方式使得歌曲兼具现代流行的亲和力与传统文学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并不是单纯的“古风模仿”,它更强调“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例如,王轩的《江南》以西洋R&b节奏为基础,搭配中国传统乐器,形成独特的风格。R&b风格的鼓组稳定节奏,使歌曲具有现代感和律动感,同时融入中国古风元素,实现了中西音乐风格的巧妙融合,既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又展现东方美学。
从民族音乐传播的角度看,中国风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一代通过流行歌曲主动接触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它不仅提升了华语音乐的辨识度,也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符号。可以说,中国风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民族文化在当代流行语境中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再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