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紫宸宫的瓦片也开始记仇了(2/2)
她只是从一旁拿过一块崭新的、用最粗糙的草木纤维压制而成的糙板,递到五公主面前。
“那就替他说完那句没说完的话。”
林知韵看着那块粗糙的、仿佛能闻到泥土气息的糙板,再看看自己手中华美的卷宗,巨大的反差刺痛了她的眼。
她深吸一口气,接过糙板,转身离去。
当晚,一份由五公主林知韵以个人名义,向工部提交的《关于引天河之水,重修哑河镇及下游三百里废弃水渠请愿书》,被送到了工部尚书的案头。
在请愿书的署名处,是一个鲜红得刺眼的、带血的指印。
大公主林知仪依旧沉默。
她每日早朝后,仍旧在书房抄录七妹送来的灾情折子。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抄录完毕后,她会将那些写满了触目惊心字迹的纸张,亲手投入寝宫的鎏金铜炉中焚烧。
灰烬本应随风而逝,化为乌有。
可在一层常人无法察觉的空间褶皱影响下,那些承载着未尽之意的灰烬,并未消散。
它们顺着宫殿复杂的风道,飘入皇宫巨大的排水暗渠,最终随着水流,沉淀在了神都城南贫民区的几口老井的井底。
数日后,一名靠洗衣为生的妇人,从井中捞起一桶浑浊的水,发现水底沉着一些黑色的絮状物。
她好奇地捞起一捧,在手中轻轻揉开,那黑色的絮状物竟在她的掌心,显现出一行细微的焦字:“春瘟将起,药不可囤。”
妇人吓了一跳,半信半疑地将此事告知了左邻右舍。
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将信将疑。
但几日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真的如同预告般席卷了整个城南,唯独这片提前用土方备了些草药的区域,受灾最轻。
一传十,十传百。
百姓们不知其所以然,只当是井神显灵,纷纷效仿,从井底捞取淤泥,焚香祈言,将这种奇特的预警方式,称为“灰诏”。
变革的暗流,已经从最威严的宫阙,渗透到了最卑微的泥土里。
而真正的风暴中心,正在悄然酝酿。
七公主的最新密报送达时,天色已近黄昏。
密报的内容让一向冷静的阿芜都感到了脊背发凉:紫宸宫最深处,那座连公主们都不得擅入的“静思阁”,近日频繁传出异响。
守卫称,夜半时分,总能听见阁楼里传来孩童的哭喊声,可每次破门查看,里面都空无一人。
阿芜立刻将虹桥网络中枢的频谱与那哭声的音频进行比对分析,一个惊人的结果浮现在光幕上——那哭声的频率,与数十万年前,大衍仙朝那位刚出生便夭折,甚至连名字都未记入皇家族谱的小皇子,沈知寒,其生命终结前最后一声啼哭的灵识波动,完全一致。
他,是第一个被这套庞大的、追求绝对秩序的“沉默机制”所吞噬的皇族。
林亦抚摸着袖中那枚从哑河镇带回的玉片,温热的玉石仿佛与她的心跳连在了一起。
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不是不想听见天下的声音……”她喃喃自语,目光穿透重重宫墙,望向紫宸宫的方向,“他是怕听见自己儿子的声音。”
当夜,月色如水。
林亦第一次主动、清晰地展开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空间法则。
她没有移动任何物体,只是在静思阁的屋顶上,投下了一道由月光和空间褶皱构成的幻影。
那是一个穿着金丝龙纹肚兜的稚童,粉雕玉琢,正坐在飞檐的龙头之上,晃荡着胖乎乎的小腿,口中轻轻哼唱着一首早已失传的皇家摇篮曲。
静思阁内,一豆烛火猛地一跳,随即,悄然熄灭。
那一刻,阿芜面前的光幕上,代表虹桥法则主脉的能量流,第一次出现了长达数息的、类似人类哽咽时的紊乱波动。
仙帝的心墙,终于被他最疼爱的女儿,用他最深的伤疤,撬开了一道缝。
次日,户部尚书在御前呈报秋赋账册。
仙帝一如既往地默然听着,目光扫过账册上那些详实而完美的数字。
忽然,他微微皱起了眉头,打断了尚书的奏报,修长的手指点在了账册的某一页上。
“等等,”他的声音有些异样,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困惑,“这‘赤地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