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可咱不能光顾着自己吃独食啊。(1/2)
傍晚工人们已经下班,轧钢厂办公楼跟往常不太一样。
杨厂长和李怀德都站在那儿,脖子伸得老长,不住地往大路上瞅。
赵科长冲杨厂长他们递了个“稳住”的眼神。
杨厂长脸上还强装着笑,可那笑怎么看怎么僵,手心里全是汗。
“来了来了!”李怀德眼尖,指着远处扬起的一溜尘土。
一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嘎吱”一声停在厂门口。车门打开,后座下来两位。
头一位,五十出头年纪,穿着半新不旧的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脸上没什么表情,一下车就扫视着厂区环境。这位就是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局的沈怀仁处长。
赵科长赶紧介绍:“杨厂长,李厂长,这位就是部里沈处长。”
杨厂长上前一步,双手握住沈怀仁的手,感觉对方的手又干又硬,没什么热度。“欢迎沈处长!一路辛苦!”
沈怀仁只是微微颔首,手一触即收,声音平稳,没什么起伏:
“杨厂长,李厂长,打扰了。咱们抓紧时间,直接去看设备吧。”
一句多余的寒暄都没有,那架势,分明就是“活儿干完就走,别整虚的”。
这时,另一位也下了车。
年纪看着比沈处长大些,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学究气十足。
他手里没拿包,就拿着个厚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这位就是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的俞樾声总工。
他甚至没等赵科长介绍,只是冲着迎上来的杨厂长和李怀德稍微点了下头,算是打过招呼,眉头从下车起就微微蹙着,仿佛对这轧钢厂里的机油味和金属噪音很不适应。
这两位往那儿一站,那股子来自上级部委和国家级研究所的权威气场。
这哪是来考察学习的?这分明是两位“判官”上门了!
就在这气氛有点胶着的时候,后面又慢悠悠开来一辆更旧些的吉普车,悄没声地停在了不远处。
车门打开,下来一位看着六十左右的老者,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脚上是双旧布鞋,脸上带着点温和的笑意,像个下来调研的普通老干部。
赵科长一见他,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赶紧小跑着迎了上去,语气恭敬里带着亲昵:
“老领导!您……您怎么还真跟着过来了?不是说就在招待所等着听信儿吗?”
老者呵呵一笑,摆摆手:“在招待所干坐着有什么劲儿?听你在电话里把那东西说得神乎其神,我这心里头也跟猫抓似的。
反正今天也没别的事,就跟过来瞧瞧热闹,你们忙你们的,就当没我这个人。”
他说着,还真就自觉地站到了人群最后面,背着手,笑眯眯地看着前面这一大帮人。
杨厂长和李怀德都不认识这位,但看赵科长那恭敬劲儿,心里明白这肯定是位更了不得的人物,只是人家低调,不想声张。
他们也不敢多问,只是心里那根弦,绷得更紧了——好家伙,这来看戏的角儿,是越来越大发了!
沈怀仁和俞樾声也看到了这位老者,两人眼神里都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又恢复了之前的严肃。
沈处长只是朝那个方向微微点了点头,俞总工则像是没看见一样,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到了即将看到的“目标”上。
“各位领导,这边请,这边请。”李怀德硬着头皮,在前头引路。
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小库房走去。
走在最后的赵科长,悄悄回头看了一眼那位气定神闲的老者,心里是既紧张又期待。
他这位老领导,那可是在国家科委都挂的上号的人物,眼界高得很。
今天这出戏,要是演砸了,那丢人可就丢到天上去了。
可要是演好了……
他不敢再想,加快脚步跟上了队伍。
一行人穿过厂区,来到了那座不起眼的小库房门前。
机油的气味在这里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蒸煮豆渣和轻微酒精发酵的气息。
李怀德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库房的门。
库房内部被打扫得很干净。
正中央,那台被何雨柱称为“何氏一号”的设备正在运行着。
它确实由废旧零件拼凑而成——摇面机粗壮的主轴、自行车轮和链条构成的传动系统、用破棉被和木板钉成的保温箱、以及一个嗡嗡作响的旧电机。
线路裸露,焊点粗糙,充满了工人阶级的实用主义风格。
沈怀仁处长的目光扫过设备,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这设备的“土”和“陋”,显然超出了他对于“科研设备”的认知底线。
他没说话,只是上前两步,重点审视那些改造的接口和传动部分,似乎在评估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他关心的核心是:“这东西能持续转多久?会不会用两天就散架?”
俞樾声总工的反应则截然不同。
他的目光瞬间就被那套由自行车变速档精确控制的震荡系统吸引住了。
他甚至忽略了设备的丑陋外表,几乎是小跑着凑到跟前,盯着那随着档位变化而精准改变晃动频率的菌种瓶,嘴里下意识地喃喃:
“机械有级调速……代替伺服电机……妙!妙啊!”
他立刻掏出笔记本,开始飞速记录,完全沉浸在了技术解构的兴奋中。
他关心的核心是:“这思路的原理是什么?震荡均匀度如何?能否满足不同菌种的培养需求?”
而那位神秘老者,依旧是不紧不慢地踱步进来。
他没有像沈处长那样审视结构,也没有像俞总工那样立刻钻研细节。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整个系统。
看到那巧妙的自行车变速传动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激赏;
看到那土法保温箱和自制的透气系统时,他微微颔首。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设备旁边桌子上,那几个明显呈现出不同状态——有的浑浊,有的澄清,有的产生了明显沉淀物——菌种培养样本上。
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
何雨柱没等领导发问,直接上前。
他知道,在这几位面前,任何虚头巴脑的客套都是多余的。
“沈处长,俞总工,还有这位老领导,”何雨柱声音平稳,
“这就是我们捣鼓出来的‘何氏一号’恒温摇床。长得是寒碜了点,但关键活儿,一样没落下。”
他首先指向保温箱里吊着的一个温度计:
“温度,靠灯泡和这土箱子,能给您稳在30度正负1度以内,养咱们要的这批菌,够用了。”
接着,他“咔哒”一声掰动自行车变速档位,架子上的菌种瓶晃动速度立刻改变:
“震荡频率,用这二八大杠的档位控制,快慢三档可调。比不上进口货无级变速,但应对大部分好氧菌的培养,绰绰有余。”
最后,他指着几个不起眼的透气孔和用小风扇带动的气流:
“通气,靠这点自然对流和微风,量不大,但正好,不会把菌种‘吹感冒’。”
恒温、震荡、通气!
微生物纯种培养最核心的三个条件,被这台“破烂”用最土、最便宜、却无比巧妙的方式,硬是给凑齐了!
沈怀仁脸上的冰霜开始融化,他不再只看结构,而是开始认真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眼神里透出惊讶和思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