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可咱不能光顾着自己吃独食啊。(2/2)
俞樾声指着设备对何雨柱说:
“小伙子!你这思路……你这思路是颠覆性的!你知不知道,你这套机械调速和土法保温通气的组合,解决了我们多少研究所有无的问题!
这是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最核心的功能!”
这时,何雨柱觉得火候到了。
他转身拿起旁边两个透明的玻璃瓶。
“各位领导,光说不练假把式。”
他将两个瓶子举到众人眼前。
一个瓶子里的液体浑浊不堪,沉淀杂乱,散发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败气息。
“这是用传统静置法培养了48小时的豆渣培养基,杂菌污染严重,目标菌种活性很低。”
另一个瓶子里的液体则呈现出均匀的悬浊状态,颜色醇厚,透着一股粮食发酵后特有的微酸醇香。
“这是用我们这台何氏一号,在同等条件下,培养了24小时的同种培养基。
菌液均匀,目标菌种的活菌数量,比如用于降解豆腥味的某种特定芽孢杆菌,初步估算,是静置法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直观的对比,胜过千言万语!
沈怀仁深吸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表情——震撼!
他接过那两个瓶子,仔细对比,甚至凑近闻了闻味道。
他关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在这活生生的成果面前,得到了初步却有力的验证。
“这……这培养效率……如果数据属实……”
他喃喃道,看向何雨柱的眼神彻底变了。
俞樾声接过那个成功培养的瓶子,对着灯光仔细观察液体的均匀度和颜色。
“纯度!看到了吗?这菌液的均一性!杂菌肉眼可见的少!这为我们后续的分离、提纯、乃至工业化放大,打下了多好的基础啊!”
他转向何雨柱,语气充满狂喜:“小何同志!你这台设备,其意义绝不亚于一台进口摇床!
它是在我们现有条件下,通往微生物纯种培养的一条康庄大道!”
就在沈处长和俞总工为这颠覆性的成果激动不已时,那位一直沉默的老者,缓缓走上前来。
他没有去关注那两个对比鲜明的菌种瓶,而是伸出手,轻轻放在了那台摇床上。
他的手掌感受着那通过废旧零件传递而来的震动。
良久,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激动沈怀仁和俞樾声,最后落在何雨柱脸上,眼中不再是看热闹的笑意,而是一种深邃的光芒。
他缓缓开口:
“沈处长看到了能用,俞总工看到了巧思。”
他顿了顿:
“而我看到的,是咱们龙国人,在被封锁、被刁难的时候,不等不靠,用自家的破铜烂铁,生生给自己趟出来的一条活路,一条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微生物之路!”
他拍了拍摇床粗糙的外壳,如同拍打一个值得托付重任的战友的肩膀:
“这东西,不是什么‘土设备’。”
“它是争气床!”
老者的话音在库房里回荡,“争气床”三个字,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情绪。
他的目光落在俞樾声总工脸上,缓缓开口:
“俞总工,还记得三年前,你去东德求购摇床,那个施密特是怎么说的吗?”
俞樾声身体一颤,脸上微热,开口说:
“他说……‘以贵国目前的工业基础,恐怕连维持它稳定运行的电压都无法保证。’让我们……先专心酿酱油。”
这话像一记耳光,隔空扇在每个人脸上。
老者猛地一拍粗糙的铁架,发出“砰”的一声!
“他们说我们不行!说我们连电压都稳不住!”
“可现在呢?!”
“没有他们的精密仪器,我们有摇面机的筋骨!没有伺服电机,我们有自行车轮的巧劲!没有恒温控制,我们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棉被!”
“他们卡我们脖子,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用这些‘破烂’,把这条路生生闯出来了!”
他环视众人,眼眶微红:
“这台床子,争的不是一口气!它争的是我们龙国工人、龙国技术人员的脊梁!是在告诉所有人,封锁打不垮我们,只会让我们变得更硬!”
俞樾声摘下眼镜,泪水无声滑落。
沈怀仁重重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积压多年的闷气一吐而快。
这时,何雨柱往前挪了一步,没讲大道理,反倒弯腰从工作台下端出个蒙着湿布的陶盆,跟食堂和面那盆差不多。
“各位领导,光说争气不行,得看看这床子真能端出啥硬菜。”
他揭开湿布,盆里是发得正好、带着股粮食香的豆渣。
他拿勺子搅和两下,舀起一勺给大家看:
“瞧见没?用咱这争气床养出来的菌种,拾掇了十二个钟头,豆腥气基本没了。
照我们灶上的经验,再调调火候,离能做出口感不差、还顶饱的营养粉,不远了。”
他没把话说满,但这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啥口号都管用。
沈怀仁凑过去,仔细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湿度,脸上绷着的劲儿彻底松了,露出笑模样:
“嗯!是那个意思!这东西实在!”
俞樾声更麻利,掏出随身带的小试纸一测,连连点头:“酸度正好!杂菌也少!这底子打得好,放大生产有戏了!”
何雨柱把陶盆轻轻放回去,直起腰,看着几位领导,话头一转:
“这争气床好是好,可眼下就这一台。紧着用,够咱们厂把营养粉这摊子支棱起来,让工友们伙食见点油水。”
他顿了顿:
“可咱不能光顾着自己吃独食啊。要是能把咱这土法子怎么控温、怎么晃荡、怎么通气的窍门,还有养菌种攒下的那点经验,
都归置归置,送给像红星厂那样急着等米下锅的兄弟单位……那这争气的动静,可就大了去了。”
他最后看向那位一直没咋说话的老者:
“咱今天争的这口气,不能撒了就完。得把它当种子,撒到更多地里头,长出更多能填饱肚子的庄稼。”
“这么着,才算没白忙活,没白瞎了这台用破烂攒起来的宝贝疙瘩。”
他这话说完,库房里静了一瞬。
然后,那老者先笑了,抬手“啪、啪、啪”地鼓了几下掌,没说话,但那眼神里的赞许,藏不住。
沈怀仁和俞樾声对看一眼,也郑重地跟着拍起手。
他们这回看清了,这小子不止手巧,心里头格局更大。
杨厂长和李怀德更是把巴掌拍得通红,脸上放光。
何雨柱站在掌声里头,站在他那台叮当响的“争气床”旁边,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心里门儿清,这道费老劲的“大菜”,火候总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