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朝堂争锋(1/2)
翌日,文德殿。大朝会的氛围庄重而肃穆,文武百官手持笏板,分列丹陛两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在处理完几项日常政务后,内侍省都知梁师成上前一步,拉长了声调,高声唱喏:
“宣辽国使者耶律余睹、张琳,上殿觐见!”
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门。耶律余睹与张琳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沉重的步伐,步入这决定辽国命运的大宋权力中枢。
“外臣耶律余睹(张琳),参见大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两人依足礼数,深深拜下。
“贵使平身。”赵佶端坐龙椅,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贵国国书,朕已览毕,深感忧切。然则,出兵援辽,事关两国邦交,更关乎千万生灵,朕需听听众卿之意。”
他话音刚落,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陛下!臣以为万万不可!”一位白发苍苍的御史大夫立刻出列,声音激愤,“辽国与我朝虽有盟约,然百年来,边境摩擦不断,其心未必真与我朝友善!如今其自招祸端,引狼入室,我朝何必蹚这浑水?劳师远征,耗费钱粮,若惹怒金人,引兵南下,岂非自取其祸?当严守边境,坐观其变为上!”
“王大夫此言差矣!”李纲立刻出列反驳,声如洪钟,“岂不闻唇亡齿寒?金人悍勇,野心勃勃,若坐视辽国覆灭,其下一个目标,必是我大宋!届时,我朝将独力面对金人全部兵锋,河北、河东千里平原,何以抵挡?如今援辽,既是存续盟邦,亦是自助!乃是以辽国为屏障,消耗金人锐气,为我朝整军备战争取时间!此乃战略必需,绝非意气用事!”
“李相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见!”知枢密院事吴敏附议,“然则,如何援,援多少,需仔细斟酌。若倾尽全力,恐国力不支,反伤自身。”
另一位保守派官员高声道:“即便要援,亦当光明正大,宣示天下,以彰显我大宋仁义之师!”
“荒谬!”种师中身为武将,忍不住出列,声音洪亮,“兵者,诡道也!金人势大,正面对抗,非智者所为。即便要援也要隐秘行事,方能出其不意,既可助辽,更可避免与金人过早全面冲突!此乃兵法常理!”
文臣们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主张不援者,多言“仁义”、“守成”、“避免引火烧身”;主张大张旗鼓援辽者,则认为需彰显国威;而以李纲、种师中为首的支持有限、隐秘介入者,则反复强调“唇亡齿寒”的战略价值和“练兵自强”的现实需求。
耶律余睹与张琳站在殿中,听着大宋臣子们将他们国家的命运如同货物般争论,心中五味杂陈,却又不得不强自忍耐,将希冀的目光投向御座上的赵佶。
赵佶静静听着,直到争论声渐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压过了所有杂音:“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
他先定下基调,随即话锋一转:“然,李纲、种师中所言,更合当下时宜。金人,确为我朝心腹之患,不可不防。辽国若存,可为我屏障;辽国若亡,我朝将直面强敌。故而,援,是一定要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