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在废土搞仙农! > 第58章 铧犁南指与法绳量山

第58章 铧犁南指与法绳量山(1/2)

目录

正月廿九(三月六日,正是星期六)的燊燊盆地,恒温18度的晨风裹着翻耕泥土的微腥与新生桑叶的清甜。

通往核心区的景观大道两侧,新移栽的“炎蜜”桑树苗已抽出嫩绿新芽,如同两列整齐的卫兵。一辆考究的黑色中巴车在前后两辆印着“燊燊安保”标志的越野车护卫下,平稳驶入农场腹地。

车窗内,南云省一号首长苏正涛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探针,扫过车窗外这片曾被标注为“死地”的奇迹。

“苏首长,前面就是核心示范区。”副驾驶位上的赤红炎声音平稳,金丝眼镜反射着窗外流淌的绿意,“左手边是去年完成改造的七号地块,原ph值9.3,有机质‘未检出’。现在,ph7.1,有机质含量1.8%。”

苏正涛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车窗外:

广袤的田畴被笔直的机耕道切割成巨大的方格,方格内正在移栽的便是浙茭七号。稍远处几十台形似钢铁蜘蛛的大型无人农机,正沿着预设的激光路径匀速移动,机械臂精准地将混合了有机质的深褐色改良剂均匀撒入休耕的田块,动作流畅得如同精密的舞蹈,只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

“休耕养地,种草压碱。”苏正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叹,“这投入,不小吧?”

“投入产出比,1:3.7。”林燊燊的声音从车载通讯系统传来,清晰平稳。

中控台上方的屏幕适时亮起,展示着一块已完成改造田块的历史数据流:

从最初的灰白碱壳,到改良剂注入、茭白移栽、秸秆粉碎还田、水旱轮作…最终定格在去年秋茭“燊玉”的丰收场景。“第一年投入最大,之后逐年递减,第五年进入稳定盈利期。盐碱是病根,得用系统疗法。”

中巴车在土壤改良实验室前停下。巨大的落地玻璃墙内,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操作着精密仪器。一排排透明的培养皿中,不同配比的微生物菌群在模拟的盐碱环境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活性。

“这是我们筛选的‘燊燊核心菌群’,”青禾博士指着显微镜投影屏上活跃蠕动的微生物,“专啃盐碱,分泌有机酸,改良土壤结构。配合精准滴灌系统,能把每一滴水、每一克改良剂都用在‘刀刃’上。”

她调出“神农”系统界面,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当前试验田的实时ph值、盐分浓度、滴灌流量、微生物活性热力图,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苏正涛身后的国土厅专家忍不住凑近屏幕:“这数据链…覆盖全农场?”

“覆盖每一寸改造中的土地。”林燊燊的声音再次响起,“‘神农’系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滴灌配比、改良剂投放量和频率。人,只负责制定规则和维护机器。”他顿了顿,“南云的山地碎片化,这套系统的‘模块化’和‘自适应’设计,正好能派上用场。不需要连片大田,巴掌大的地块,也能建立独立数据单元,精准施策。”

京城,荣氏集团总部顶层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都市天际线。荣璨璨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助理刚汇总的南云省基础资料——贫瘠的山地、零散的梯田、薄弱的基础设施。

她端起骨瓷咖啡杯,目光却落在办公桌一角——那里放着一个小巧的素白瓷杯,杯底残留着极其淡薄的深紫色痕迹,正是苏晴从农场“顺”回来的“灼绛”桑葚酒样品。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杯壁,感受着那早已消散却仿佛仍萦绕的奇异暖意。

“南云…山地光伏…”她低声自语,指尖在平板屏幕上划过,调出南云省的光照资源分布图。

图上,大片代表丰富光照资源的橙色区域,与贫瘠的农业区高度重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