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 第154章 生态平衡修复计划

第154章 生态平衡修复计划(2/2)

目录

?技术不确定性:许多修复技术处于探索阶段,效果难以完全预测,可能存在未知副作用。

?次生生态风险:引入新物种或使用新手段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时间周期漫长:生态恢复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

?“播种者”干扰:不排除“播种者”利用此脆弱期进行进一步破坏的可能。

?社会成本高昂:修复期间,相关区域的经济活动将受到长期限制。

蓝图宏大而艰巨,但这是联盟必须迈出的一步。

“大地母神”的艰难复苏

计划一经批准,联盟庞大的资源机器再次开动,但这一次,方向从征服转向了修复。

“青霖药谷”成为了第一个综合修复示范区。巨大的灵能屏障将山谷核心变异区笼罩,屏障上流光溢彩,不断扫描并过滤着进出的物质能量。屏障内,首批经过基因安全性严格验证的“土壤净化苔”被无人机精准播撒,它们迅速附着在土地表面,开始分泌特殊的灵酶,分解变异灵草残留的异种灵质。

紧接着,数以亿计的、专门编程用于识别和分解特定变异基因序列的“生态修复纳米机器人”被注入地下水源和土壤深处,它们如同微小的清道夫,沉默地工作着。

与此同时,屏障外围的安全区域内,来自“灵植基因库”的原始“灵霖草”种子被大规模播种,由农殿弟子精心照料。一批温顺的“清泉鹿”被引入,它们的蹄踏和粪便有助于激活土壤活力。

过程远非一帆风顺。初期引入的一种用于抑制变异灵草的快生灌木,因其过于强大的竞争力,险些挤占了本土草种的生存空间,不得不紧急控制。一场突如其来的灵力风暴,引发了隔离屏障内变异种群的一次小规模狂暴,差点冲毁屏障,幸亏值守修士及时加固才化险为夷。

最令人头痛的是,灵枢-玄玑监测到,在土壤深处,一些变异灵草的根系似乎与某种地底微生物形成了诡异的共生关系,极难彻底清除,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镜玄界的生态学家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灵态场共振”技术,尝试通过模拟山谷健康时期的灵波频率,来“唤醒”土地的记忆,引导其向健康状态回归。这项技术效果显着但消耗巨大,只能间歇性使用。

修复工作缓慢而艰苦,成效是点滴累积的。几个月后,监测数据显示,核心隔离区内的异常灵波强度下降了百分之五,土壤中的变异基因残留浓度也有所降低。外围恢复区的本土灵霖草长势良好,开始吸引一些原本逃离的昆虫回归。尽管距离完全恢复遥遥无期,但至少,恶化的趋势被遏制住了,希望的嫩芽开始破土。

危机中的契机:更深的领悟与新的方向

“大地母神”计划的实施,虽然举步维艰,却也让联盟对生态系统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修复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以往被忽略的、物种间精妙无比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生态系统那惊人的、在受到适度引导后展现出的自我修复潜力。

更重要的是,这次惨痛的教训和艰难的修复过程,促使联盟开始从根本上反思其发展模式。一味地追求单一作物高产、盲目引入异界基因、过度依赖人工干预……这些做法在带来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生态风险。

“我们必须改变思路了。”在一次计划进展评估会上,赵乾看着灵犀镜中展示的、修复区与未受污染的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和灵气稳定性上的鲜明对比,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能再把自然仅仅看作是索取和改造的对象。我们需要学会与之共存,甚至……向自然学习。我们的‘灵力生态农场’模式,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模仿自然,到真正地融入自然,构建具有高度韧性和自我维持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一反思,直接催生了对“灵植基因库”价值的重新评估和高度重视。那些曾经被认为“低效”、“过时”的本土传统灵物品系,因其经过漫长自然选择考验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其战略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灵植基因库”的建设、保护和利用,成为联盟的共识。

同时,修复计划中暴露出的技术短板,也推动了新一轮的研发需求。如何更精准地监测微观生态变化?如何开发更安全、更智能的生态修复工具?如何构建能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预测模型?这些挑战,为联盟的科技树开辟了新的、更加精细和可持续的分支。

“生态平衡修复计划”如同一场艰苦的疗愈,它不仅在于修复一片片具体的土地,更在于修复联盟与自然的关系,修复那种因技术强大而产生的傲慢。它让联盟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征服和改造的能力,更在于理解和维护生命之网复杂平衡的智慧。下一步,如何将这次危机中获得的宝贵教训,转化为制度性的保障和前瞻性的规划,尤其是如何通过强化“灵植基因库建设”来夯实联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将成为决定联盟未来命运的关键。科学的道路,在经历了这次深刻的生态反思后,正朝着更加谦逊、更加和谐的方向悄然转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