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296章 长安议策 瀛洲建制

第296章 长安议策 瀛洲建制(2/2)

目录

“曹操虽死,余党未清,曹昂这招化整为零,倒是棘手。”王猛抚须道,“山林地形复杂,我军不熟悉环境,若贸然进山清剿,怕是会损兵折将。”

房玄龄点头附和:“是啊,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便是天文数字,若被拖在山林间,时间一长,恐生变故。”

杜如晦道:“依臣之见,当以安抚为主,先稳固已占领的许昌城及沿海地带,推行汉化,争取当地民心,再逐步压缩曹军残部的生存空间。”

沮授却摇头:“曹军残部多是曹操旧部,对其忠心耿耿,安抚怕是难以奏效。况且他们已开始掠夺山民粮草,与百姓结怨,此时安抚,未必能得其心。”

众人各抒己见,却始终拿不出一个稳妥的办法。毕竟他们远在长安,对东瀛的地形、民情了解有限,纸上谈兵终觉浅。

刘进看着沙盘上标注的山林区域,忽然想起前世历史中对付游击战的“铁壁合围”战术——集中兵力,分片清剿,构筑堡垒,切断敌军补给,逐步压缩其活动范围。

“诸位先生,”刘进开口道,“朕倒有个想法。可令李靖将大军分成数路,每路配备熟悉地形的向导,在山林边缘构筑堡垒,形成合围之势。每日推进十里,焚烧林间可燃物,迫使曹军残部暴露踪迹,再以优势兵力围歼。同时,派小股部队袭扰其粮道,断其补给。此法虽耗时长,却能稳扎稳打,逐步肃清残敌。”

众人闻言,皆眼前一亮。刘伯温赞道:“陛下此计甚妙!铁壁合围,既能避免我军陷入山林陷阱,又能稳步推进,实乃良策!”

王猛也道:“此法虽耗粮,但只要能肃清残敌,稳固东瀛,便是值得的。”

计策既定,刘进又道:“东瀛之地,日后需设州建制,派得力大臣前往治理。诸位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

刘伯温略一思索,道:“臣举荐范仲淹。范先生素有才德,善民政,懂教化,曾在地方推行新政,成效显着,由他担任刺史,定能安抚民心,发展生产。”

“范仲淹确是合适人选。”刘进点头,“那辅佐之人呢?”

“可再派徐庶、法正二位先生同往。”刘伯温补充道,“徐庶沉稳,善断案;法正多谋,能应变,三人相辅相成,足以应对东瀛的复杂局面。”

众人皆无异议,刘进当即拍板:“好!便这么定了!”

刘进看向阶下的刘睿,朗声道:“三皇子刘睿,上前听封!”

刘睿心中一喜,连忙上前跪拜:“儿臣在!”

“朕决定,在东瀛设州,定名‘瀛洲’。封你为‘瀛王’,待你与秦英成婚之后,便随同范仲淹等人一同前往瀛洲。”刘进沉声道,“你到了东瀛,需协助范仲淹治理民政,体察民情,不得干预军务。军中一切事宜,皆由李靖将军决断,你只有建议之权,明白吗?”

刘睿叩首道:“儿臣遵旨!谢父皇信任!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与范先生、李将军同心协力,稳固瀛洲!”

张出尘在一旁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又带着一丝不舍,却终究没有多言——她知道,这是儿子的机遇,也是他的责任。

刘进又对众谋士道:“传朕旨意:册封范仲淹为瀛洲刺史,徐庶为瀛洲别驾,法正为瀛洲治中,即刻筹备赴任事宜,所需吏员、物资,由吏部、户部全力调配。”

“臣等遵旨。”

“另外,”刘进看向肖清芳,“拟一封密信给李靖,将‘铁壁合围’之法告知于他,让他酌情施行。告诉他,朕只要结果——务必将东瀛彻底纳入大汉版图,不留后患。至于如何用兵,全由他自行决断,不必事事请示。”

“奴婢遵旨。”肖清芳躬身应道。

诸事议定,众谋士陆续告退,偏殿内又恢复了宁静。刘进看着刘睿,语气温和了许多:“睿儿,此去瀛洲,不比长安,凡事需谨慎,多向范仲淹、李靖请教,不可意气用事。”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你的婚事,朕会尽快安排,待大婚之后,便启程吧。”刘进拍了拍他的肩膀,“秦英那丫头也是将门虎女,有她陪在你身边,朕也放心些。”

刘睿脸颊微红,躬身应是。张出尘走上前,为刘进理了理衣襟,柔声道:“陛下也该歇息片刻了,议了这许久,想必累了。”

刘进握住她的手,看向窗外:“瀛洲……从此便是我大汉的第十七州了。待东瀛平定,南北疆域皆定,朕便可以安心整顿内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龙椅上,也照亮了刘进眼中的憧憬。一个更加辽阔、更加繁荣的大汉,正在他的手中,一步步变为现实。而属于瀛洲的故事,属于刘睿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