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章 第1集:望诊辨色

第1章 第1集:望诊辨色(1/2)

目录

第1集:望诊辨色

晨露还凝在有熊部落外的酸枣枝上时,轩辕已经踏着草叶上的潮气走到了聚落边缘。他身上的麻布衣衫沾了些夜露,袖口磨出的毛边随着脚步轻轻晃动,那双总是带着思索的眼睛正望着东边天际——那里,启明星还未完全隐去,淡青色的天光正一点点漫过远处的山坳。

这是入秋的第三个清晨。自去年从北方游历归来,轩辕便养成了天未亮就巡看部落的习惯。不是为了查看栅栏是否牢固,也不是为了清点猎物的数目,而是想趁着族人还在酣睡时,静静观察那些被病痛缠扰的身影。他总说,黎明时分的人最真,身上的疾痛也藏不住。

今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蜷缩在石屋角落的孩童。那孩子约莫五六岁,是部落里木工阿柱的小儿子,名叫石芽。往日这个时辰,石芽该缠着父亲看凿木花了,可此刻他却像只受伤的小兽,蜷在母亲怀里,小脸埋在粗布衣襟里,只有稀疏的黄发露在外面。

轩辕放轻脚步走过去。石芽的母亲抬头见是他,眼里立刻涌起点点水光,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轩辕,你看这孩子……从昨夜就没安生过,身子烫得像块火炭,却总说冷,牙齿打颤呢。”

轩辕在石芽身边蹲下,目光先落在孩子的脸上。他没有立刻伸手去探体温,而是像观察初生的嫩芽般,细细打量那张小脸。晨光从石屋缝隙钻进来,刚好照在石芽的额头上——那片皮肤泛着一种极不正常的青灰色,不是泥土沾染的暗沉,而是从皮肉里透出来的、像蒙了层霜的青。

“嘴唇呢?”轩辕轻声问。

石芽母亲小心地拨开孩子的嘴角,露出的唇瓣没有寻常孩童的红润,反倒像被水泡过的木耳,又紫又干,连唇纹里都泛着青黑。

“再看看眼睛。”

孩子被惊动,睫毛颤了颤,费力地睁开一条缝。轩辕的目光立刻锁住他的眼白——那里布满了细密的红丝,却又在红丝边缘晕着淡淡的青,像雨后被踩脏的水洼。

这三色交织的景象,让轩辕的指尖微微一顿。他想起去年在北方部落,那位白发老者教他观色时说的话:“面青者,寒邪踞之;唇紫者,气行不畅;目有青晕,是寒入筋骨了。”当时他只当是老者随口之言,此刻却字字清晰地浮现在心头。

他伸手抚上石芽的额头,果然烫得惊人,可再摸孩子的手脚,却凉得像浸在溪水里的鹅卵石。“什么时候开始的?”

“昨天午后还好好的,”石芽母亲急得声音发颤,“他跟着阿柱去河边拾柴,回来就说头晕,傍晚便开始发热,夜里烧得更凶了……巫祝来过,跳了舞,烧了符灰,可一点用都没有啊。”

轩辕眉头微蹙。部落的巫祝治病,总离不开歌舞和焚烧草木,有时能碰巧缓解病痛,更多时候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加重。前阵子一个猎户发热,巫祝说是山神发怒,用荆棘抽打他驱邪,结果人没几天就没了。

“别慌。”轩辕安慰道,目光转向石芽的脖颈。他轻轻拨开孩子的衣领,那里的皮肤同样泛着青灰,只是比脸上稍浅些。他又看了看孩子的指甲,指甲盖下像是积了层淡淡的黑云。

“他昨天在河边,是不是玩水了?”轩辕问。

石芽母亲点头:“是啊,他说天热,脱了鞋在浅滩踩水,阿柱骂了他两句,他才上来。”

“这就对了。”轩辕站起身,“秋日里河水最凉,尤其是午后日头虽烈,水底的寒气却重,孩子皮肉嫩,寒气顺着脚底板钻进身子里,堵在了血脉里。”他想起北方部落老者说的“寒邪如冰,遇血则凝”,此刻才算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

石芽母亲听得发愣:“寒气?那……那怎么办?”

“得把寒气逼出来。”轩辕转身往自己的住处走,那里晾晒着不少他从山里采来的草药。走了两步,他又回头叮嘱:“找块厚布,把他裹严实些,别再着风。”

他的住处就在聚落中央的老槐树下,是个简陋的石屋,里面最显眼的就是靠墙摆着的一排排陶罐,罐子里装着晒干的草药,标签都是用炭笔写在木片上的。他径直走到最左边的陶罐前,里面装着的是晒干的生姜。这生姜还是春日里种下的,初秋刚收获,他特意挑选了块头大、姜丝多的晒干备用。

他抓了一大把生姜,又从另一个罐子里舀出些红糖——这是去年从南方部落换来的,平时舍不得用,只在治风寒时才拿出来。回到石芽家,他让石芽母亲烧起陶罐,把生姜切碎放进水里,又加了两勺红糖,慢慢熬着。

姜味很快弥漫开来,辛辣中带着丝丝甜香,石芽在睡梦中咂了咂嘴,眉头似乎舒展了些。

“这姜是暖身子的,”轩辕一边看着陶罐里的姜片翻滚,一边解释,“它性子烈,能像火把一样,把钻进身子里的寒气烧化。红糖呢,能顺着热气走,把散开的寒气裹着带出去。”

石芽母亲似懂非懂,只是看着轩辕专注的侧脸,心里莫名安定了许多。这个年轻的部落首领,和其他只懂狩猎和争斗的汉子不一样,他总在琢磨些奇怪的东西——草木的味道,天上的星星,还有人身上的病痛。可就是这些奇怪的琢磨,好几次救了族人的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