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章 第1集:望诊辨色

第1章 第1集:望诊辨色(2/2)

目录

药汤熬得差不多了,轩辕舀出来晾到温热,小心地喂给石芽。孩子起初不肯喝,姜的辛辣刺得他直皱眉,轩辕便用小勺一点点抿到他嘴里,轻声哄着:“喝了就不冷了,你看,身子会暖暖的。”

一碗药汤喂完,石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原本青灰的脸颊上泛起了点淡淡的红晕。轩辕让石芽母亲继续用厚布裹着孩子,只露出脸透气。“等汗出透了,寒气就带出来了。”

他没有立刻离开,坐在石屋门口的石阶上,望着天边渐渐亮起来的晨光。晨风吹过,带着秋草的气息,他想起北方部落的老者。那位老者教他观色时,曾指着自己青黑的眼圈说:“我年轻时在冰河里救过人,寒气入了肾,到老了就这样。你看人的脸色,不光要看当下的病,还要看过去的伤啊。”

那时他不解,此刻看着石芽渐渐好转的脸色,忽然有些明白了。望诊哪里只是看颜色,分明是在看一个人与天地相处的痕迹——夏日贪凉留下的湿气,冬日受寒冻出的瘀青,甚至劳作时不小心碰伤的筋骨,都会在脸上留下印记。

一直到日头升到树梢,石芽的母亲惊喜地喊他:“轩辕,你快看!孩子不烫了,手脚也热乎了!”

轩辕走进屋,只见石芽睡得安稳,脸上的青灰已经褪去大半,嘴唇也有了点血色,额头上的汗珠干了,留下一层薄薄的盐霜。他又看了看孩子的眼睛,眼白里的红丝淡了,青晕也几乎看不见了。

“好了,寒气散了。”轩辕松了口气,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次是碰巧知道生姜能驱寒,可若是遇到别的病症,他还能这么幸运吗?

正想着,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岐伯。这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背着药篓,显然刚从山里回来,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很亮。

“听说石芽病了,我来看看。”岐伯走到床边,仔细打量着石芽的脸色,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和手脚,然后转向轩辕,“是你治的?用了什么法子?”

轩辕把自己如何观察石芽的脸色、推断是寒邪侵体,又用生姜红糖汤驱寒的经过说了一遍。

岐伯听完,点了点头,眼里露出赞许的神色:“不错,懂得从颜色看病症,还能找到对应的草药,是个好法子。”但他话锋一转,眉头微微蹙起,“不过,你只看了脸色,就敢断定是寒邪吗?”

轩辕一愣:“难道不是?”

“若是个成人,面青唇紫,或许是寒邪,”岐伯缓缓道,“可孩童不同。你想过没有,若是他误食了有毒的野果,会不会也面青唇紫?若是他被毒虫咬伤,会不会也发热畏寒?”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进轩辕心里,让他瞬间清醒过来。他只想着自己见过的寒邪症状,却忘了还有其他可能。刚才若是判断错了,用生姜汤热性的药,后果不堪设想。

“我……我没想过。”轩辕的脸颊有些发烫,刚才治病成功的喜悦荡然无存,只剩下后怕。

岐伯看着他,语气缓和了些:“望诊是看病的门,可门后有很多条路。光看脸色不够,还要看舌苔,看呼吸,听声音,问过往……就像你要过一条河,不能只看水面平不平,还要探探水有多深,底下有没有石头。”

轩辕低下头,心里五味杂陈。他原以为自己已经学到了些东西,此刻才明白,医道远比他想象的要深。

岐伯拍了拍他的肩膀:“能从脸色看出寒邪,已经很难得。但记住,医道最忌固执,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证据。”他指了指石芽,“你再看看他的舌苔,是不是又白又厚?这也是寒邪的佐证。”

轩辕依言查看,果然,石芽的舌苔像蒙了层薄霜,又白又腻。

“这才是望诊该看的。”岐伯说,“不止脸面,舌头、指甲、甚至大小便的颜色,都是病症的话。”

轩辕默默点头,心里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渴望——他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他不仅要能看出脸色里的病,还要能分辨出那些相似却不同的病症,要让每一次判断都有十足的把握,不再有丝毫侥幸。

晨光透过石屋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落在轩辕专注的脸上。他看着石芽渐渐红润的脸颊,又想起岐伯的话,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天起,要把望诊的每一个细节都吃透,要让这双眼睛,能看穿病痛的层层伪装。

只是,望诊的学问如此深广,他该从哪里开始学起?岐伯说的舌苔、呼吸、声音,又该如何与脸色结合起来判断?想到这里,轩辕的目光里充满了探究,还有一丝迫不及待的期待。

想知道轩辕会如何完善望诊?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