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集:问诊溯源(2/2)
轩辕提着药篓往外走时,晨光正照在他的肩膀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一边走一边琢磨,刚才问诊时,要是漏了“跳寒潭”这一节,只当是吃坏了东西,怕是只开紫苏水,驱不了内里的寒气;要是忘了问“生鹿肝和生水”,只当是受了寒,那积在肠胃里的生冷之物化不了,疼也止不住。
走到溪边时,他看见几只水鸟从水面掠过,翅膀划破晨雾,留下一圈圈涟漪。轩辕蹲下身,掬了捧溪水,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昨日风喝的就是这样的水吧?看似干净,实则寒气逼人。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族里的老人学认草药,老人总说:“病这东西,就像躲在草里的兔子,你得顺着脚印找到它窝,才能逮着。脚印就是病因,一步都不能错。”
那时他不懂,只觉得草药能治病就够了,何必管那么多。可现在看着风疼得蜷缩的样子,才明白老人的话里藏着的道理。问诊就像循着脚印找兔子,得问清楚什么时候开始疼、疼的时候在做什么、吃了什么、碰了什么,一点一点往前推,才能摸到病因的根。少问一句,可能就绕了远路,甚至走错了方向。
他采了一大把生姜,根茎饱满,带着辛辣的香气,又掐了些紫苏叶,紫莹莹的叶子上还沾着晨露。往回走时,看见阿木跑了回来,手里拿着块沾着血迹的碎石:“轩辕哥,风哥摔的地方有这个,上面还有点血,不过看着不像内里伤了,像是擦破了皮。”
轩辕接过碎石看了看,石头边缘不算锋利,血渍也浅,确实只是皮外伤。他松了口气,心里那点隐隐的担忧落了地——刚才问诊时虽没发现内里受伤的迹象,但毕竟摔过,总得确认清楚才放心。
回到石屋,生姜和紫苏已经煮在陶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辛辣的香气混着草木的清香在屋里弥漫开来。风的婆娘刚换了块热卵石,风的脸色又好看了些,能断断续续地说话了:“刚才……刚才好像有股气往下走了……”
“这就对了,”轩辕掀开锅盖,舀出一碗褐色的药汤,晾到温热,递给风,“趁热喝,喝下去让气顺得快点。”
风接过碗,双手还在抖,婆娘赶紧扶着他的胳膊,一小口一小口地往下咽。药汤刚入喉,风就呛了一下,辣得直咧嘴,眼里却泛起了点水汽,不是疼的,是暖的。“辣……但暖和,”他咂咂嘴,“从喉咙一直暖到肚子里。”
一碗药汤喝完,风的额头渗出了层细汗,这次不是冷汗,是热的。他长长地舒了口气,说:“不疼了……真的不疼了。”
石屋里的人都松了口气,风的婆娘抹着眼泪笑了,老巫婆把骨牌揣回怀里,悄没声地走了。轩辕看着风渐渐红润的脸色,心里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踏实。他想起昨日风带着少年们围猎时的模样,高大、爽朗,笑声能惊起林子里的飞鸟,此刻虽虚弱,眼里却又有了光。
“记住这次的疼,”轩辕收拾药篓时,对风说,“以后再到寒潭里去,上来得赶紧把身子擦干,别吃生冷的东西。咱们的肠胃就像田里的土,得暖着、润着,才能长东西,冻着了、板结了,就什么也长不出来了。”
风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记住了,下次再嘴馋,也得把鹿肝烤透了再吃。”
轩辕走出石屋时,日头已经升高了,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他望着远处的山林,心里反复琢磨着刚才问诊的每一个细节——从疼痛的时间到诱因,从饮食到环境,一环扣着一环,缺了哪一环,都找不出那个藏在“疼”背后的“因”。他忽然自语道:“问诊问诊,不仅要问‘病’,更要问‘人’,问他走过的路、吃过的东西、经受过的寒暖……这才是能摸到根的法子啊。”
药篓里的紫苏叶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带着清冽的香气。轩辕想着风刚才喝药时的样子,想着他婆娘转悲为喜的神情,脚步不由得轻快了些。他知道,这只是治好一个人的病,可要是能把这问诊的法子教给更多人,让他们学会在病还没发的时候就找到诱因,学会在疼的时候能说清来龙去脉,或许,族里就会少些这样的煎熬。
只是,该怎么教呢?是像说故事一样讲给他们听,还是带着他们一起去问、一起去看?轩辕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采过草药,按过脉象,也摸过病患身上的寒热,此刻指尖似乎还留着风肚子上的凉意,留着生姜的辛辣气。
他抬头望向部落中央的那棵老槐树,树下常有族人聚着聊天。或许,从明天起,他可以在那里多待些时候,遇到谁不舒服了,就带着大家一起问一问、想一想,就像今天这样,一点一点地把“为什么会生病”的道理说透。
风的疼是止住了,可轩辕知道,这世上还有无数个“风”在等着被救治。而问诊,就是走向他们的第一步,一步都不能错,一步都不能少。
想知道轩辕会如何将这问诊的法子教给族人?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