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6章 第6集:治未病说

第6章 第6集:治未病说(1/2)

目录

第6集:治未病说

晨露还凝在草叶上时,轩辕已踏着朝露走出居所。昨夜那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卷走了夏末最后一丝燥热,却也让部落里传来几声压抑的咳嗽。他皱着眉穿过晾晒草药的空地,瞥见角落里蜷缩着个瘦小身影,是阿木家的小儿子,才刚学会走路,此刻正被母亲抱在怀里,小脸憋得通红,一声声咳嗽像扯动的破风箱。

“又犯喘了?”轩辕蹲下身,指尖轻轻触了触孩子的额头,温温的,没发热,却能感觉到那小小的胸膛在急促起伏。阿木媳妇眼圈泛红:“昨夜风大,他贪凉踢了被子,今早就成这样了。前几日刚好转,这又……”

轩辕望向不远处的篝火堆,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余烬打闹,身上只搭着件单衣,额角还挂着汗珠。昨夜风雨来时,他便在部落议事的石屋前喊过,让各家看好孩童添衣,莫要贪凉。那时火光摇曳中,不少人笑着应承,眼里却透着几分不以为意——夏末的热还没褪尽,谁会把一阵凉风当回事?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部落聚居的窑洞,已有好几户烟囱没冒烟,想来是有人受了寒。转身往岐伯的住处走时,脚步里添了几分沉重。这些年跟着岐伯学医,治过的病不算少,可总有些病症像田埂上的杂草,这边除了那边又生。不是医术不精,而是许多病,本就不该生出来。

岐伯正在石案前分拣新采的苍术,见轩辕进来,抬头便问:“看你神色,怕是又有孩童着了凉?”

“先生怎知?”

“昨夜风雨骤至,天地间寒气骤生,孩童阳气未足,最易受邪。”岐伯把挑好的苍术归拢到竹篮里,“去岁这个时节,不也这般?”

轩辕默然。去岁此时,一场凉雨后,部落里半数孩童染了风寒,咳嗽发热,折腾了近半月。他和岐伯忙着采药煎药,累得直不起腰,才算把病压下去。那时他就想,若是能让这些孩子不受寒,岂不是比事后忙碌好得多?

“先生,”他迟疑着开口,“为何我们总是等病生了才去治?就像田里的苗,等虫蛀了才去捉,不如早早扎好篱笆。”

岐伯停下手中的活,浑浊却清亮的眼睛看向他:“你想说什么?”

“我想召集族人,讲讲如何防着病来。”轩辕的声音里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笃定,“昨日我提醒过添衣,可没人当真。他们总觉得,病了有我们治,却不知治病时,人要受多少罪。”

岐伯抚着胡须笑了:“你能想到这点,便是进益了。医道有两端,一端是治已病,一端是治未病。世人多看重前者,却不知后者才是根本。”他指了指石案上的草药,“就像这苍术,燥湿健脾,可若平日里就注意避着潮湿,何需用它?”

轩辕心里豁然开朗,仿佛拨开了一层迷雾。他谢过岐伯,转身便往部落中心的广场走。路过阿木家时,那孩子的咳嗽声还在断断续续,他站在窑洞外听了片刻,终究没进去——进去了,不过是再开一副驱寒的方子,可若不改变观念,这样的咳嗽还会反复。

广场上渐渐聚了人,大多是听闻轩辕要讲“不生病的法子”来的。有人抱着孩子,有人揣着刚采的野果,脸上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漫不经心。轩辕站在那块平日里议事的大青石上,目光扫过众人,开口时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昨日风雨,你们中,有多少人家里有人咳嗽发热了?”

人群里静了静,随即响起一阵低语。阿木媳妇抱着孩子站在前排,红着眼眶举了举手;西边窑洞的老丈也叹了口气,说自己孙儿昨夜没睡好;还有几个年轻汉子,摸着额头说自己有些头沉。

“为何会这样?”轩辕追问,“是风太烈,还是雨太凉?”

有人抢答:“风里带着寒气,钻骨头缝!”

“可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风雨,也是这样的病。”轩辕的声音陡然提高,“难道我们要年复一年,等着风雨来,等着病来,然后再找我和岐伯先生要药吗?”

人群沉默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在一张张或迷茫或思索的脸上。

轩辕从青石上跳下来,走到阿木媳妇面前,轻轻摸了摸那孩子的额头:“这孩子,去年这个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咳嗽?”

阿木媳妇点点头,声音哽咽:“是,去年折腾了十几天,瘦了一圈。”

“那你可知,他为何总在这个时候生病?”轩辕又问。

“许是……许是体弱?”

“不是体弱,是我们没护好他。”轩辕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痛惜,“昨夜我在石屋前喊,让给孩子添衣,你听见了吗?”

阿木媳妇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蝇:“听见了……可想着天还热,他又怕热,就没……”

“就没添衣,是吗?”轩辕接过话头,目光转向众人,“你们中,还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觉得热天里,凉风吹着舒服,不用添衣?”

好几个汉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他们夜里贪凉,别说给孩子添衣,自己都光着膀子睡在窑洞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