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5章 第15集:雷公问难

第15章 第15集:雷公问难(1/1)

目录

第15集:雷公问难

晨露刚沾湿药圃的青蒿叶,雷公便攥着三片竹简蹲在石案旁,指节叩得竹面发响。那是他昨夜整理的问诊记录,其中两则都是发热恶寒,轩辕却用了截然不同的治法——一个施针风门穴,一个灌了三剂麻黄汤。竹片上的墨迹还泛着潮气,像他心里翻涌的疑云。

“先生。”他抬头时,见轩辕正弯腰采撷朝露未曦的紫苏,青紫色的叶片上滚着水珠,沾了满手清芬。雷公几步迎上去,竹简在怀里撞出轻响,“弟子昨夜核对医案,有一事不明。”

轩辕直起身,袖角擦过紫苏的绒毛,带起一阵辛香。“你说。”他指尖捻着叶片,看那锯齿状的边缘如何托住露珠。

“前日东山部落有两人同患风寒,皆发热、身痛、无汗。”雷公展开竹简,指腹按在“发热”二字上,“先生对第一个用了针刺,取风门、风池二穴,半个时辰便汗出热退;第二个却开了麻黄、桂枝,煎服两刻才见效。同是风寒,为何治法迥异?”

风从杏林穿过,落下几片半黄的叶子。轩辕将紫苏放进竹篮,指尖的辛味混着晨露的清冽漫开来:“你且随我去看看那两人。”

东山部落的木屋外,晒着刚剥的兽皮,风一吹便簌簌作响。第一个痊愈的猎手正劈柴,斧头起落间脊背挺直,见了轩辕便丢下斧头作揖,黝黑的脸上泛着健康的红:“先生的针真神,那日扎下去没多久,后背就像有股热气在跑,汗一出,浑身都松快了!”

轩辕伸手按在他腕脉上,指尖感受着脉象的平和从容,又看他舌苔薄白,笑道:“你平日晨起必去山涧洗漱,前日降温仍浸了冷水,虽是风寒,却因涉水伤了阳气,针能速通经络,引阳散寒。”

雷公在旁速记,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里,猎手挠着头补充:“可不是!那天凿冰捕鱼,裤脚全湿透了,回来就觉骨头缝里发冷。”

转到另一户人家,服药痊愈的妇人正坐在门槛上晒药草,见他们来,忙端出陶罐里的药渣:“先生瞧,这药渣里的麻黄梗还硬挺着呢。”她掀起袖口,小臂上有块陈年的箭伤疤痕,“我这老伤每逢阴雨天就发沉,那日发热时,整条胳膊都抬不起来,喝了药不仅汗出了,胳膊也轻快了。”

轩辕捻起一根麻黄梗,断面的纤维丝丝缕缕,像极了人体的经络:“你这风寒夹着旧伤瘀滞,单用针恐难透邪,麻黄能开毛窍、散风寒,桂枝通血脉、化瘀滞,药石之力更能兼顾表里。”

返回医庐的路上,雷公捧着竹简快走几步,与轩辕并肩:“弟子似乎懂了,治法不同,是因病因有别?”

轩辕在溪边驻足,看溪水如何绕过礁石分流,又在下游汇合成一股:“你看这水,遇石则分,遇洼则聚,看似路径不同,终究是要奔向江海。治病如治水,需观其势、顺其理。”他弯腰掬起一捧水,“那猎手年轻体壮,阳气本足,不过是被寒邪暂时困住,针刺如捅破窗纸,阳气一透,寒邪自散;那妇人有旧伤在身,气血本就不畅,好比河道里有淤塞,需用药石之力疏浚,方能让阳气畅行。”

雷公将竹简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竹片里渐渐充盈的道理:“弟子明白了,同是风寒,却有阳气被遏与气血不畅的差别,所以治法需因势而异。”

“不止于此。”轩辕踏上归途,晨雾在他身后渐渐散去,“你再想想,若这风寒生在老者身上,又该如何?”

雷公愣住,手指在竹简上空悬着:“老者……阳气已衰,恐难用猛药发汗,也不耐针刺之痛……”他忽然眼睛一亮,“莫非当用温药慢调,辅以灸法补阳?”

轩辕停下脚步,转身时晨光恰好落在他眉梢:“善。医道无定法,如同四时草木,春生夏长各有其时,医者需观人、观病、观时,方能对症下药。这便是‘同病异治’的根由——病虽同,人、时、势不同,治法则需随之而变。”

雷公急忙俯身,用尖锐的石片在竹简空白处刻下“观人、观病、观时”六个字,石片划过竹面的声响里,他忽然想起昨日整理的另一份医案,又问:“那若是不同的病,能用同一种法子治吗?”

轩辕笑了,指腹摩挲着腰间的药囊,里面装着刚采的紫苏:“明日,你随我去看看西边部落的两个病人便知。”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雷公手里的竹简在暮色里泛着微光,仿佛有无数医理正顺着那些刻痕,悄悄生长成一片森林。他摸了摸那些新鲜的刻字,忽然觉得,这竹简不再是冰冷的竹片,而是盛满了活生生的道理,正等着他用更多的观察与实践去浇灌。

想知道不同的病能否用同法医治?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