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4章 第14集:方剂雏形

第14章 第14集:方剂雏形(1/2)

目录

第14集:方剂雏形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草叶上时,轩辕已背着药篓站在山脚下。前几日那场连阴雨,让部落里染上风寒的人多了起来,轻重不一,轻者喝两碗姜汤便缓,重者却高热不退,咳喘不止,甚至有人开始痰中带血。他指尖摩挲着药篓边缘的纹路,那是去年冬天伯高用枣木为他做的,说枣木性温,能护草药灵气。此刻篓里躺着刚采的麻黄,茎秆带着晨露的湿凉,断面渗出的黏液沾在指尖,带着微微的辛味——这是他治风寒的常用药,可近来单用,对重症者总显力不从心。

“轩辕大哥!”山腰传来急促的呼喊,是部落里负责照看病人的少年阿木,他裤脚沾着泥,跑得脸红气喘,“西头的石伯……怕是熬不过去了!”

轩辕心里一沉。石伯是部落里最年长的猎手,年轻时能徒手搏熊,如今虽弓腰驼背,却总爱给孩子们讲山林的故事。三天前他淋了雨,起初只是咳嗽,昨日起突然高热,浑身滚烫得像块烧红的石头,躺在哪儿都喊冷,喉咙里的痰鸣像破风箱似的,每喘一口气都带着痛苦的抽搐。昨晚轩辕给他用了双倍剂量的麻黄,本想散他体表的寒,可后半夜阿木来报,说石伯开始咳血,痰块堵在喉咙里,差点喘不上气。

他跟着阿木往部落西头跑,晨雾在脚边散开,露出被雨水泡软的土地。路过溪边时,瞥见水面漂着几瓣野菊,黄灿灿的,倒让他想起石伯家陶罐里总插着的野菊——老人说,看着这颜色,心里就亮堂。

石伯家的茅草屋前围了几个族人,见轩辕来,都往两边退开,眼里藏着担忧。推门进去,一股浓重的痰腥味扑面而来,混杂着草药的苦涩。石伯躺在铺着干草的土炕上,双目紧闭,嘴唇干裂起皮,泛着青紫色。他胸口起伏得厉害,像个破旧的风囊,每一次吸气都牵动着脖颈的筋络,喉间的痰鸣比昨晚更响了。

“脉跳得又快又弱。”守在炕边的岐伯抬头看轩辕,指尖还搭在石伯腕上,“寒邪入得深了,不光闭着表,还堵在肺里,气都喘不顺了。单用麻黄散表寒,可肺里的痰湿化不开,反而像把火往湿柴里塞,越烧越闷。”

轩辕伸手探石伯的额头,滚烫的温度烫得他指尖一缩。再看老人的舌苔,又白又厚,像蒙了层湿苔。他蹲下身,轻轻拍了拍石伯的背,想帮他咳出些痰,可老人只是痛苦地哼唧一声,痰块在喉咙里滚了滚,终究没出来。

“得让他把痰咳出来,气才能顺。”轩辕皱着眉起身,目光扫过墙角的药筐,里面有他前日采的半夏,块茎圆鼓鼓的,带着麻舌的腥气——这东西能化湿痰,他在南方部落学过,只是性子烈,用不好容易伤着人。

“光化痰也不行。”岐伯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人参,根须蜷曲,带着土黄色的温润,“你看他手,凉得像冰,脉又弱,是元气被耗得差不多了。寒邪像洪水,不光冲堤坝,还在水里藏着石头,不补元气,怕是顶不住。”

轩辕心里一动。麻黄像冲锋的兵,能把体表的寒邪赶出去;半夏像清道夫,能把肺里的痰湿扫干净;人参像守家的将,能把快散的元气稳住。这三样凑在一起,会不会像三人合力推车,既能破阻,又能稳身?

可他还是犹豫。前阵子有个妇人咳得厉害,他单用半夏,结果妇人吐得昏天黑地,后来才知道,半夏得用生姜泡过,才能减些烈性。他转身往外跑,阿木在后面喊:“轩辕大哥去哪儿?”

“找生姜!”

灶房里,石伯的老伴正蹲在火堆边烧粥,见轩辕翻找挂在房梁上的生姜,忙问:“是要给石伯熬姜汤吗?他喝不下啊……”

“不是喝的,是配药。”轩辕拿起块带着泥的生姜,掰开,里面的肉黄澄澄的,辛辣气直冲鼻子——这东西能温胃,还能解半夏的毒,正好用上。

回到屋里,他把麻黄、半夏、人参摆在石板上,又切了几片生姜。岐伯蹲在旁边看,说:“这几样性子不同,麻黄刚烈,半夏霸道,人参温厚,得好好配配分量。”

轩辕想了想,石伯的寒邪重,麻黄得多放些,像开路得用重锤;痰湿堵得厉害,半夏也不能少,但得用生姜盯着,别让它乱来;人参呢,石伯元气虚,得够分量托住,不然刚把邪气压下去,人先垮了。他取了三根麻黄,掰成小段;半夏用了两块,切成薄片;人参切了半片,又加了三片生姜,一起放进陶罐里。

阿木早已烧好了水,沸水倒进陶罐,咕嘟咕嘟地响,药气很快漫了出来,先是麻黄的辛烈,接着是半夏的腥气,最后混进人参的甘醇,倒也不算难闻。

“得煮多久?”阿木看着陶罐里翻滚的药汁,眼睛亮晶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