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3章 第13集:草药配伍

第13章 第13集:草药配伍(1/1)

目录

第13集:草药配伍

晨露还凝在草叶上时,轩辕已挎着竹篮走在山坡上。昨夜里那个咳喘不止的汉子总在他心头萦绕——那是个常年在山涧伐木的壮丁,前日淋了场秋雨,回来便咳得撕心裂肺,痰堵在喉咙里,像是有团湿棉絮堵着,每一声都带着闷响。昨日他采了麻黄煎水给他服下,汉子咳喘稍缓,可到了后半夜,家属又来敲门,说痰更难咳了,憋得脸都紫了。

“麻黄性烈,能散风寒,却无化痰之力。”轩辕拨开身前的蕨类植物,指尖划过一株带锯齿的叶片,“寒邪被散,痰却滞在肺里,反而成了新的阻塞。”他想起岐伯曾说,草木有性,如人之有性,有的刚猛,有的柔和,有的善攻,有的善守,若能让它们结伴而行,或许能补偏救弊。

竹篮里已躺着几株麻黄,茎秆挺直,断面泛着淡绿,凑近闻有股辛辣气。轩辕记得第一次用麻黄时,那猎户风寒束表,无汗身热,一碗药下去,半个时辰便汗出热退,当时他只觉这草如良将,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可昨夜那汉子的模样又浮上来——麻黄把寒邪赶得慌了,痰却像被惊起的野兽,在肺里横冲直撞。

“得找个能‘引路’的。”他喃喃自语,脚步转向山谷背阴处。那里水汽重,草木长得格外丰茂,几株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在风中轻摇,正是贝母。前几日治那妇人痰湿阻肺时,贝母煎水喝下去,痰就像化了的冰,顺着喉咙滑下去了。可贝母性子偏凉,那汉子本就受了寒,单用怕是不妥。

他蹲下身,指尖抚过贝母的鳞茎,忽然瞥见不远处的荆棘丛里,挂着几颗椭圆的果实,青中带黄。是杏仁!去年秋天,部落里有个孩子吃多了生杏仁,差点没醒过来,后来用甘草水灌下去才缓过来——这东西有毒性,却也有股子“冲劲”,能把壅塞的东西通开。他记得岐伯说过,杏仁苦温,能降气,就像给肺里的痰搭个梯子,让它们顺着往下走。

轩辕采了handful杏仁,又摘了些贝母,回到部落时,太阳已爬到头顶。那伐木汉子正靠在岩壁上,胸口起伏得像风箱,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细的哨音。他媳妇红着眼圈递过陶碗:“轩辕先生,再想想办法吧,他这样熬不住了。”

轩辕没说话,先取了三株麻黄,剪去根须,用石臼捣碎;又挑了五颗饱满的杏仁,放在火上烤至微黄,去掉种皮,也捣成泥;最后把贝母的鳞茎刮净,切成薄片。三样药材放进陶罐,加了三碗山泉水,架在火上慢慢煎。

汉子的儿子蹲在旁边,看着陶罐里的水渐渐泛出棕褐色,忍不住问:“先生,这几样草混在一起,真的比单用麻黄管用?”轩辕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自己年少时第一次尝试用草木治病——那时部落里有个孩子腹泻,他听说马齿苋能止泻,便采了一大把煮水,结果孩子拉得更厉害了,后来才知道,马齿苋性寒,那孩子本就脾虚,单用反而伤了正气。

“草木如人,”轩辕轻声道,“独行者难远,结伴者能行。麻黄像个勇猛的武士,能把肺里的寒气赶出去,可它性子急,不懂变通;杏仁像个向导,能领着痰往下走;贝母呢,就像个细心的妇人,能把痰化得稀软。三者合在一起,才能各尽其用。”

药煎得差不多了,他倒出一碗,晾至温热,递给汉子。汉子挣扎着坐起来,刚喝了一口,就剧烈地咳嗽起来,这次的咳嗽却和先前不同,痰声变得清亮,像是有东西要从喉咙里冲出来。他媳妇赶紧拍着他的背,没过多久,汉子“哇”地吐出一口浓痰,顿时觉得胸口松快了不少,呼吸也平稳了些。

“真管用!”汉子的儿子眼睛亮了,“刚才喝麻黄水时,痰堵在嗓子眼里,咳不出来,现在居然能吐出来了!”轩辕摸了摸汉子的脉,脉象虽仍有些浮,但比先前沉稳了些,他点点头:“再煎一剂,分两次服下,明日便无大碍了。”

傍晚时分,轩辕坐在火堆旁,借着跳跃的火光整理草药笔记。他在麻黄那一页旁边,用骨刀刻下“配杏仁、贝母”几个字,又在坠,贝母的鳞茎则画成一团云雾,代表化痰。

这时,岐伯披着蓑衣走进来,见他正在刻字,便凑过来看。“你这配伍之法,倒有几分意思。”岐伯指着那些字,“麻黄主散,杏仁主降,贝母主化,三者一合,散中有降,降中有化,确是妙极。”

轩辕抬头笑道:“前日单用麻黄,只知其散邪之功,不知其引痰之弊,还是先生教我的‘阴阳相济’之道提醒了我。草木也有阴阳,麻黄性阳,杏仁、贝母性阴,阴阳相济,才能不伤正气。”

岐伯捋着胡须,目光落在陶罐里剩下的药渣上:“你可知,这配伍之道,实则是‘君臣佐使’的雏形?麻黄如君,统领全局,主攻寒邪;杏仁如臣,辅助君药,引导气机;贝母如佐,化解痰浊,调和药性。三者各司其职,方能奏效。”

轩辕心中一动,想起自己游历四方时见过的部落议事——首领发号施令,长老出谋划策,族人各司其职,才能把事情办好。原来草木配伍,竟和部落治理有相通之处。他拿起骨刀,在笔记的空白处刻下“君臣佐使”四个字,又在奏其效。”

夜深了,部落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虫鸣声。轩辕还在灯下琢磨,他想起春天时治过一个风寒感冒兼脾胃虚弱的老者,当时用麻黄散风寒,却忘了老者脾胃弱,服后胃脘不适,若是那时加些生姜、大枣,既能助麻黄散邪,又能顾护脾胃,想必效果更好。

他起身走到药架前,看着那些分门别类放着的草木:紫苏能散寒,又能和胃;桂枝能温通,又能助阳;甘草性平,能调和诸药……这些草木若是两两相配,或三者相合,能生出多少种治法?他仿佛看到无数条小路在眼前展开,每条路上都有不同的草木结伴而行,共同走向治病救人的终点。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是那伐木汉子的媳妇,她手里提着一小袋栗子,脸上带着感激的笑:“轩辕先生,他好多了,已经睡着了,这是家里攒的栗子,您收下吧。”轩辕推辞不过,收下栗子,又嘱咐她明日再煎一剂药,巩固疗效。

送走妇人,轩辕回到火堆旁,看着那些草药笔记,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些配伍之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修正得来的,每一个方子背后,都藏着族人的疾苦和期盼。他拿起骨刀,在“君臣佐使”那一页的末尾,郑重地刻下:“用药如治国,需知进退,明刚柔,方能安邦。”

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映出眼中的坚定。他知道,这草药配伍之道,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草木等着他去认识,更多的配伍等着他去探索。而这些探索,终将汇聚成一条河,流淌进那本正在孕育的医书里,滋养后世无数生命。

想知道轩辕还会配出多少良方?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