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章 第18集:昼夜编撰

第18章 第18集:昼夜编撰(2/2)

目录

轩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起身走到洞口,指着外面沾着露水的草叶:“你看这草,白天朝着太阳舒展,夜里就收拢了,它没眼睛,怎么知道昼夜?这就是气在动。人身上的经络也是这样,气血随着日月盈亏、晨昏交替流动,只是咱们肉眼看不见罢了。”他转身拿起一根针,“但你扎对了穴位,病人就说‘舒服了’,这不就是气通了的证明吗?把这些感受记下来,后人多试几次,自然就信了。”

雷公听得眼睛发亮,连忙在兽皮上记下“草叶随气而动,经络如之”,笔尖划过的力度,几乎要戳破皮革。伯高也停下绘图,若有所思地说:“我明日就去采些随昼夜变化的草,画下来附在经络篇里,这样更直观。”

少师这时忽然轻叹了一声,指着自己面前那堆标着“疑难”的竹简:“只是有些病,咱们到现在也没完全弄明白。就像上个月那个浑身水肿的老者,用了利水的药,时好时坏,最后还是靠着调饮食、练导引才渐渐好的。这案子写进去,会不会让后人觉得咱们本事不够?”

岐伯闻言,抚着胡须笑了:“少师啊,这才是最该写进去的。医道就像这篝火,不可能一下子照亮所有地方,咱们能做的,是把走过的路、碰过的壁都记下来,让后人少走些弯路。承认有不懂的,才是求真的本分。”

轩辕点头附和:“岐伯说得对。咱们不是神仙,哪能什么病都看透?但把这些琢磨不透的地方记下来,后人或许能从里面看出新门道。就像那老者的水肿,或许不只是水多了,更是气血推着水走不动了,这就得从调气血入手,这些琢磨的过程,比药方本身更重要。”

说着,他拿起那片关于水肿的竹简,在末尾添了一句:“水停于身,如江河淤堵,疏浚之外,更要察源头活水是否充足。”刻完,将竹简递给少师:“这样写,后人读着,或许能想到新法子。”

少师接过竹简,指尖触到轩辕刻字时留下的浅痕,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他将竹简放进“杂病”卷里,码得整整齐齐,仿佛那不是一片竹片,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夜色渐深,山风从洞口吹进来,带着几分凉意。伯高起身将篝火拨得更旺些,火光映在众人脸上,每个人的眼底都映着跳动的火苗。石案上的竹简越来越多,有的记着医理,有的画着草药,有的刻着穴位,有的录着医案,渐渐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淌在洞中央。

轩辕拿起最上面的一片竹简,上面是他白日里刻的“上工治未病”,此刻在火光下,每个字都像是活了过来。他忽然想起年少时,看着族人被病痛折磨的无奈,想起踏遍千山寻找明师的艰辛,想起在岐下辨识百草时,误食毒草差点送命的惊险……那些画面一一闪过,最终都落在了眼前的竹简上。

“再过些日子,这些竹简就能编订成册了。”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到时候,就算咱们不在了,这些字还在,这些法子还在,就能少些人受病痛的苦了。”

岐伯拍了拍他的肩膀,苍老的手掌带着岁月的温度:“这不是咱们一个人的事,是无数个被病痛折磨过的人,无数个在山野里寻药的人,一起写成的。咱们不过是把大家的经验,好好记下来罢了。”

雷公和伯高、少师听着,都默默点了点头。没有人再说话,只有刻刀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偶尔有人停下,揉一揉发酸的手腕,或是喝一口山泉水,目光落在那些竹简上时,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

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晨光从洞口照进来,落在最顶上的那片竹简上,“黄帝问于岐伯曰”几个字,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轩辕抬头望向洞口,看见几只早起的鸟儿从崖边飞过,翅膀掠过晨露,洒下一串晶莹的水珠。

他拿起刻刀,在一片新的竹简上,缓缓刻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刻刀落下,竹屑纷飞,仿佛有新的生命,正从这些古老的竹片里,悄悄生长出来。

想知道这些竹简最终会如何编订?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医者仁心,又会如何在后世流传?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