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章 第18集:昼夜编撰

第18章 第18集:昼夜编撰(1/2)

目录

第18集:昼夜编撰

夜露已经打湿了洞口的藤蔓,篝火噼啪作响,将跳动的光影投在岩壁上,也投在围坐的众人脸上。竹简在石案上堆成了小山,竹片边缘被摩挲得光滑,墨迹在火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轩辕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将刚刻好的一片竹简递给身旁的岐伯,竹片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个字,笔画遒劲,带着刻刀划过竹纤维的细微毛刺。

“岐伯,你看这一句,是否把天地与人体的关联说透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眼底的亮泽。白日里奔走诊病的汗水还未干透,衣袍上沾着山野的泥土气息,此刻却浑然不觉,指尖仍残留着竹简的清香与刻刀的凉意。

岐伯接过竹简,凑近火光细看,花白的胡须在暖光中微微颤动。他沉吟片刻,指腹轻轻抚过“天地之道”四字:“轩辕,这话是说到根上了。只是寻常人读来,怕是难明‘道’字深意。不如加一句‘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把阴阳的统摄之力点出来,让后人知道,这不仅是医理,更是天地间的规矩。”

坐在对面的雷公闻言,立刻抓起骨笔在兽皮上记下,笔尖划过皮革的沙沙声,与篝火的爆裂声交织在一起。他面前的木架上,插满了刻着穴位名称的木牌,“肩髃”“曲池”等字样旁,还画着简单的人形轮廓,标注着取穴的分寸。白日里跟着轩辕试针辨穴的辛劳尚未散去,指节处还有被砭石磨出的红痕,此刻却精神矍铄,生怕漏了半句重要的话。

“师父说得是。”雷公抬头时,额前的碎发垂落,沾了点竹屑,“昨日给东边部落的汉子治肩痛,刺肩髃穴时,他说像有条热流顺着胳膊往下走,这不就是阴阳在经络里流转么?要是把这些实例写进书里,后人读着便不觉得空泛了。”

轩辕点头,目光扫过石案另一侧的伯高。这位擅长绘图的弟子正伏在铺开的兽皮上,用炭笔勾勒着草药的形态,笔下的麻黄茎直叶细,根须分明,旁边还注着“味辛,性温,可散寒”。他手边堆着晒干的药草,时不时拿起一株比对,炭笔在指间转了个圈,又添上几笔叶脉的纹理。

“伯高,你画的草药图越来越精细了。”轩辕的声音里带着赞许,“前日那味半夏,你特意画出它块茎上的小须,说能区分真假,这点很重要。很多时候,错认一味药,就可能耽误治病。”

伯高闻言,脸颊微红,放下炭笔拱手道:“是弟子前日险些认错,多亏轩辕提醒。那假半夏的块茎看着相似,须根却短而粗,误食了会让人喉咙发紧。我想着,把这些辨别要点画出来,哪怕是不识字的人,按着图找药也能少出错。”他说着,拿起一片刻着“半夏配伍”的竹简,上面记着与生姜同用可减毒的法子,字迹工整,是反复刻了几遍才成的。

坐在角落的少师,正将白日里整理的医案竹简逐一码齐。他面前的石台上,摆着十几个编好的竹卷,分别标着“外感”“内伤”“杂病”。最上面的一卷,记着前日那个因淋雨发热的孩童,从初诊时的“面赤、脉浮数”,到用麻黄汤后的“汗出、热退”,连孩童母亲说的“夜里哭了两回,后半夜才安稳睡去”都写得清清楚楚。

“少师,”轩辕看向他,“昨日那个妇人的案子,你记全了吗?她先是咳嗽,后来又说心口发慌,咱们用了桔梗化痰,又加了点莲子养心,这个转变要写细,让后人知道病是会变的,治法也得跟着变。”

少师连忙点头,从竹卷中翻出那片竹简,上面果然写着:“初诊见痰鸣如拉锯,与桔梗、贝母;次日诉心悸,加莲子、百合,三日后痰少,心悸止。”他指着字迹说:“这里的‘加’字,我特意刻得深些,就是想提醒后人,治病不能一成不变。”说罢,又拿起骨刀,在“变”字旁边轻轻补了一刀,让笔画更清晰些。

篝火渐渐弱了下去,岐伯添了些干柴,火星噼啪溅起,照亮了洞壁上早已刻好的星图。那是轩辕带人花了三个月才画成的,二十八宿的位置清晰可辨,旁边还标注着不同季节星象与人体气血的关联。此刻,岐伯望着星图说:“《素问》里要写‘四时调神’,就得把这些星象变化写进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光是草木,人也一样,顺着天的性子来,才不容易生病。”

轩辕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想起年少时跟着族人观星的日子,那时只知星象能辨方向、知时节,如今才明白,人与天地竟是这般丝丝相扣。他拿起一片空白竹简,刻刀落下时,力道比先前更稳了:“就像昨日那个秋收时腹泻的汉子,他不光是吃了生谷,更因为秋日里阳气渐收,脾胃本就容易虚,这才病了。把这些道理写透,后人才能明白‘顺时’二字的分量。”

雷公在一旁听着,忽然想起白日里整理穴位时的困惑,忍不住问:“轩辕,咱们说经络通于天地之气,可这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让后人相信呢?”他说着,拿起刻着“经络”的木牌,上面画着从手到肩的线条,却总觉得少了点说服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