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25章 第25集:医理辩难

第25章 第25集:医理辩难(1/2)

目录

第25集:医理辩难

晨露刚漫过草叶尖,编撰医书的石室已飘起松烟墨香。轩辕握着半截竹笔,眉头微蹙地望着案上摊开的竹简——那是昨夜少师刚誊抄好的“四时调摄”初稿,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个字被他用朱砂圈了三道。

“此句若立不住,怕是要误了后世。”他指尖叩着案面,木案发出沉闷的回响。石室另一侧,岐伯正将晒干的艾草捆成束,闻言回头时,鬓角的银丝在晨光里泛着白:“是有争议?”

话音未落,雷公已抱着一堆木牌闯进来,牌上刻着近日收集的节气病案。他额头渗着汗,刚到门口就嚷:“轩辕,我这有个怪事!去年冬至后,部落里发热的人反倒比盛夏还多,这若按‘秋冬养阴’,该收摄阳气才是,可他们明明是阳气不足啊!”

伯高正用骨刀削着新竹简,闻言停下动作:“我也觉得蹊跷。南方迁来的族人说,他们那边夏日多雨,反要吃些生姜驱湿,这岂不是春夏反要养阳?”

少师执笔的手顿在半空,砚台里的墨汁漾开细小的涟漪。他望着轩辕案上的朱砂圈,轻声道:“莫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反了?”

石室骤然静了,只有墙角的铜壶滴漏在“滴答”计数。轩辕起身走到石壁前,那里刻着他前日画的四时阴阳图:春生夏长的曲线如藤蔓攀高,秋收冬藏的折线似水流归壑。他指尖抚过“夏至”那一点,那里被刻得格外深。

“去年夏至,还记得吗?”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回忆的温度,“部落里三个孩童中了暑气,高热不退。我让他们躺在树荫下,喝绿豆汤,夜里用井水浸过的麻布敷额头——这便是顺阳气盛极之势,助其疏泄,是为养阳。”

雷公抓了抓头:“可冬至那回,李伯家小子冻得手足青紫,你却让他喝羊肉汤,还教他白日晒背。那不是在补阳吗?秋冬该养阴才对,这不是相悖了?”

岐伯将艾草放在墙角,缓步走到众人中间。他拾起案上一根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圆圈,又从中画了条S线,左边写“阴”,右边写“阳”:“天地如这圆圈,阴阳消长如环无端。春到夏,阳气从生到盛,人若逆之,就像禾苗违了节气,会枯;秋到冬,阴气渐盛,人若逆之,便如江河违了流向,会溃。”

“可李伯家小子是阴气太盛啊!”伯高忍不住插言,“他本就阳虚,冬日再养阴,岂不是雪上加霜?”

轩辕接过枯枝,在S线的阳半圈点了点:“养阳不是补阳,是顺其势。春夏阳气要向外发散,若此时穿得太厚、憋在屋里,阳气不得宣泄,便会郁结成病,这便是‘逆之则伤肝’。”他又指向阴半圈,“秋冬阳气要内收潜藏,若此时还贪吃生冷、过度劳作,阳气耗散太过,到了春天就难生发,这便是‘逆之则伤肾’。”

少师忽然“啊”了一声,翻出前日记录的医案:“难怪去年深秋,张猎户非要下河捕鱼,回来就咳个不停,你说他是‘阳气外泄,寒邪内侵’。这便是没顺应秋冬养阴之道?”

“正是。”岐伯蹲下身,在地上画了株草,“春草发芽,要松土浇水助它长;秋草结籽,要断水晒田助它藏。人也一样,春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让阳气像草木一样舒展;秋冬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让阳气像种子一样敛藏。这才是‘养’的真意。”

雷公仍皱着眉,将木牌上的病例一一排列:“可南方多雨,夏天反而要吃辣驱湿,这不也是养阳?”

“地域不同,养法有别,但理不变。”轩辕拿起一块刻着“岭南瘴气”的木牌,“南方夏湿,阳气被湿邪困住,吃辣是为了助阳气运化湿气,仍是顺其生发之势;北方冬寒,若过于保暖,阳气不得宣泄,反而会生内热,这便是要‘去寒就温’但不可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