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7集:命名定篇(2/2)
“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纲,不如叫《阴阳应象大论》。”他说道,“‘应象’者,是说阴阳之理在天地万物与人身上各有征象,彼此相应,观象便能悟理。”众人皆觉恰当,雷公赶紧将这篇的竹简归置好。
轮到伯高整理的“五行与脏腑”部分了。他拿出那些画着脏腑图形的木牌,指着上面的标注:“肝属木,其华在爪;心属火,其华在面……这些是五行与五脏的对应,还有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肝木能克脾土,故肝病易传脾’。”
轩辕想了想:“五脏是人体的根本,五行是其变化的规律,就叫《五脏生成》吧。‘生成’二字,既含五脏的生理构成,又含五行生克的变化之理。”伯高应声记下,将这篇归入《素问》。
《素问》的篇章渐渐清晰起来,从《上古天真论》讲古人长寿之道,到《生气通天论》说人体阳气与天地相通,再到《金匮真言论》论五脏与四时、方位的对应……每一篇的名字都反复推敲,既要准确概括内容,又要透着古朴的韵味。少师在一旁记录,时不时停下问:“《热论》讲的是热病的传变,这个‘热’字是否太窄?”
轩辕笑道:“热病是外感病的大宗,且篇中论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已将范围说清,‘热论’二字简洁明了,就用它。”
石室之外,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染红了天际。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又开始整理《灵枢》的篇章。
《灵枢》多讲针砭之术、经络运行,定名更重实践性。雷公捧着那些记满穴位的木牌,与墙上的经络图一一对照:“这些是十二经脉的走向、穴位、病症,比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治‘齿痛、颈肿’等病。”
“这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当叫《经脉》。”轩辕说道,“‘经’是主干,‘脉’是分支,二字合起来,正是经络系统的总名。”雷公连连点头,将这篇作为《灵枢》的开篇之一。
少师则拿出记录“针刺手法”的竹简,上面记着“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等针刺要点,还有不同针具的用法:“九针各有其用,镵针用于泻血,圆针用于按摩……”
“这些是针刺的根本方法,叫《九针十二原》如何?”岐伯提议,“‘九针’是工具,‘十二原’是重要的原穴,二者是针道的基础。”众人皆同意,少师便将这篇归入《灵枢》。
伯高整理的“针刺补泻”部分,记录着如何根据脉象虚实调整针刺深浅、快慢。他举例说:“若脉浮虚,需浅刺而留针,以补其气;若脉沉实,需深刺而疾出,以泻其实。”
轩辕沉吟道:“补泻是针刺的关键手法,关乎疗效,就叫《小针解》吧。‘小针’是针的别称,‘解’是解析其理,让后人明白为何这样补泻。”
随着讨论深入,《灵枢》的篇章也逐渐成形:《根结》讲经脉的本末终始,《寿夭刚柔》论体质与针药的配合,《官能》说医者需具备的技能……每一个名字都紧扣“针道应用”,质朴而精准。
夜色渐深,星斗满天。石室里的讨论仍在继续,偶尔有争执。比如论及“经络的气血多少”时,伯高觉得该叫《血气形志》,雷公却认为《经水》更贴切——因篇中用十二经水比喻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
“《经水》虽形象,但‘血气形志’更能概括内容,篇中不仅论气血,还说‘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关乎形体与情志对气血的影响。”轩辕调和道,“就用《血气形志》吧。”雷公虽有些不舍,但也认可这个道理,不再坚持。
直到月上中天,最后一篇的名字才定下来。那是记录“导引按跷”之法的篇章,少师提议叫《病传》,因篇中讲了疾病在脏腑间的传变及导引应对之法。轩辕却摇了摇头:“导引不仅是治病,更是强身,不如叫《官能》补录?”
岐伯笑道:“不如单独成篇,叫《导引图》?虽无图,但名中含‘图’,可让人想见其法。”众人皆觉好,少师便记下《导引图》,归入《灵枢》。
当所有篇章的名字都确定,按《素问》《灵枢》分类排好,众人望着那两堆整齐的竹简,都松了口气。石桌上,“素问”“灵枢”两块竹简静静躺着,仿佛两位沉默的智者,守护着那些凝结了心血的文字。
轩辕拿起一片《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竹简,轻声念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声音里带着难以言喻的欣慰。
岐伯望着窗外的星空,喃喃道:“这些名字,就像给这些智慧安了家。从此,它们不再是飘在风中的话语,而是能代代相传的灯烛了。”
雷公摸着那些刻好名字的竹简,忽然笑道:“等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名字,会不会像我们今日这般,对着‘素问’‘灵枢’琢磨其中的道理?”
轩辕看向他,眼中满是期许:“会的。只要有人还在探求生命的奥秘,还在为解除病痛而努力,这些名字就会像路标一样,指引他们前行。”
火塘里的火苗渐渐弱了下去,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而那些定了名、排了序的竹简,也即将迎来真正的生命——它们将被誊抄、流传,成为后世医家的圭臬。
想知道这些篇章的具体内容如何编排?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