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双线作战(1/2)
秋日的阳光,在帕罗奥图家中书房的地板上缓慢移动,与硅谷大厦48层那种被数据洪流冲刷的永恒白昼感截然不同。
这里的时间流速,仿佛也带着一种更为人性化的韵律。
冰洁送走了上学去嘉嘉、谦谦和睿睿,书房里还残留着他们清晨活力的余温。
她没有丝毫停歇,面前展开的是另一幅“作战地图”——不是全球态势图,而是“星火”人文网络的协调界面。
上面标记着全球数百个正在推进的社区重建、文化传承、心理支持项目。
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群试图在数字洪流和现实危机夹缝中,重新点燃人性微光的行动者。
她的加密通讯频道里,正同时进行着三场对话。
一场是与远在巴黎的张晓梅。
全息影像里,张晓梅的背景是一座充满埃菲尔铁塔风格的工作室,她正兴奋地汇报着近期线下沙龙的成功。
“冰洁,效果比预期还好!我们聚焦‘数字时代的邻里关系’,特意邀请了几位深度‘回音壁’用户。”
“起初他们充满戒备,但当我们引导讨论从线上争议转向线下具体的社区园艺项目、儿童游乐场修缮时,你猜怎么着?”
“那种对立感明显消融了!他们发现自己对美好的社区有着共同的渴望,只是被算法困在了不同的信息孤岛里。”
冰洁一边听着,一边快速浏览着张晓梅传回的活动报告和参与者反馈。
“很好的案例,晓梅姐!这证明了无论算法如何试图分割我们,基于共同生活空间和真实需求的连接,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把这些案例详细整理,尤其是参与者心态转变的过程分析,这对我们设计‘桥’应用至关重要。”
另一场对话,是与“星火”网络中一位位于肯尼亚内罗毕贫民区的社区领袖。
对方通过不太稳定的网络信号,描述着如何利用“心灯”网络的简易通讯功能和“星火”提供的微薄资金。
组织妇女们建立了一个小型缝纫合作社,不仅实现了经济自助,更在疫情反复期间成为了信息传递和相互支持的核心。
冰洁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建议,并承诺会通过联盟的渠道,为他们寻找更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路。
第三场,则是与人类文明学院的几位核心学者,讨论即将推出的第一批线上公开课的课程大纲。
他们争论着如何在“科技伦理”课程中,既深入剖析像“回音壁”这样的算法风险。
又不陷入简单的技术批判,而是引导学习者思考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冰洁在这多条战线间从容切换,她的武器不是代码和指令,而是沟通、共情、资源协调和愿景塑造。
她将巴黎沙龙的成功案例,迅速分享给正在设计“桥”应用用户体验的团队。
将内罗毕的经验,提炼为社区韧性的生动教材,融入学院的课程讨论。
又将学者们关于伦理的深刻思考,反馈给“星火”网络前线的实践者。
几十公里外,硅谷大厦48层。
陆彬的战场,节奏则如同高速运行的服务器cpU。
他刚刚批准了一项针对东南亚地区供应链预警的应急方案,签发了增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频率的指令。
此刻正站在全球态势图前,听取李文博关于“回音壁”数据异常的初步分析。
“陆董,数据显示,‘回音壁’的推荐算法具有极强的‘成瘾性’设计和‘情绪极化’倾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