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双线作战(2/2)
李文博调出复杂的模型图,“在疫情反复区域,它倾向于向用户推送更多渲染焦虑、指责当局、或暗示特定群体为‘替罪羊’的内容。”
“用户的停留时间和互动率确实上去了,但代价是评论区对立言论激增,跨观点交流几乎绝迹。它正在系统性制造认知茧房。”
陆彬面色凝重。这印证了他和冰洁最坏的猜测。“能分析出其资本背景或技术来源吗?”
“暂时还没有明确指向‘镜厅’,”李文博谨慎地回答,“它的架构很精巧,像是一个独立团队的作品。”
“但……其资金流通过多层空壳公司掩饰,手法老练,这不像是普通初创公司能拥有的资源。”
就在这时,陆彬的私人加密频道发出了特定的提示音——这是他与冰洁之间的直接连线。他抬手示意李文博暂停,接通了频道。
“彬哥!”冰洁的声音传来,背景是家中书房的宁静,“我刚和晓梅姐通完话,也看了文博团队之前共享的‘回音壁’数据摘要。我有一个强烈的直觉。”
“你说。”陆彬的声音不自觉放缓了些。
“这套算法,不仅仅是在利用人性弱点赚钱,”冰洁的语气带着深思,“它更像是在进行一种……社会实验。”
“它在测试如何最高效地分割人群,如何将普遍存在的、因疫情等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精准地转化为对特定目标的愤怒和群体内部的敌意。”
“这比单纯的商业行为更危险,它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流量和广告。”
陆彬沉默了片刻。冰洁从人文视角提出的“社会实验”假说,为李文博纯技术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更阴森、也更可能接近真相的框架。
技术分析看到了“是什么”,而冰洁的直觉点出了“为什么”。
“我明白你的意思。”陆彬沉声道,“这会改变我们的应对策略。不能仅仅视其为商业竞争对手。”
“是的。我们在设计‘桥’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情绪操纵’的对抗性。”
“不能只满足于连接,还要能识别和化解这种被刻意挑动的对立。”冰洁补充道,“我这边组织的焦点小组,很快会给出关于‘桥’初期原型的第一批反馈。”
“好。保持同步。”
通话短暂而高效。陆彬断开连接,重新看向李文博时,眼神更加锐利。
“文博,调整分析重点。除了技术特征和资本溯源,增加对社会影响模型的评估。”
“我要知道,如果任由‘回音壁’这样发展,它对特定区域的社会凝聚力,会在六个月内造成多大程度的侵蚀。我们需要数据来支撑这个判断。”
“明白!”李文博立刻领会了老板意图的转变。
陆彬坐回指挥席,目光扫过屏幕上并行的多个界面:
全球疫情数据、“心灯”网络的蓬勃生机、供应链的脆弱节点、“回音壁”的阴暗增长曲线,以及刚刚与冰洁通话的记录。
这确实是两条战线。
一条在硅谷大厦48层,由他指挥,依托数据、算法、资本和全球资源,构建防御,主动出击,如同文明的钢铁骨架和免疫系统。
另一条,在帕罗奥图的家中,在巴黎的沙龙,在内罗毕的社区,由冰洁引领,依托教育、沟通、社区建设和文化浸润,滋养人心,巩固基石,如同文明的血肉灵魂和自我修复能力。
他们通过加密频道频繁交流,刚柔并济。
技术的锋芒需要人文的校准,人文的愿景需要技术的赋能。
在这秋日明朗的天空下,一场关乎未来文明走向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这种奇特的双线作战方式,悄然展开。
而陆彬和冰洁,既是各自战线的指挥官,也是彼此最紧密的盟友,共同守护着他们心中那个既坚实又充满温情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