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字巴别塔的阴影(1/2)
硅谷大厦48层的网络安全中心,是整个“神经中枢”里节奏最快、也最需要敏锐直觉的区域。
这里没有环形会议室里解读地外信号的那种宏大叙事的凝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猎手般的警觉,在数据的微观世界里搜寻着异常的气味。
林雪怡,这位年轻的东南亚负责人,正拧着眉头,紧盯着面前一块不断刷新着数据流的屏幕。
她的团队负责监控所有东南亚相关的网络流量,包括“心灯”网络、“星火”平台,以及一些被视为潜在竞争对手或威胁的外部应用——其中。
“回音壁”App被标记为高优先级观察对象。
起初,“回音壁”的数据看起来只是又一个成功的社交产品崛起的故事:
用户增长曲线陡峭,用户粘性极高,广告收入飙升。
但在林雪怡眼中,有些“味道”不对。
“头儿,你看这个。”一个团队成员将一组数据投射到共享屏幕上。
“‘回音壁’在不同Ip段、不同用户群体间的信息流呈现高度异质性。几乎是……千人千面到了极致的程度。”
林雪怡凑近细看。
数据显示,对于同一个热点事件,提供给用户A和用户b的信息源、评论倾向、甚至用词的情感色彩都存在着系统性的、细微但明确的差异。
这不仅仅是普通的个性化推荐。
“继续。”她声音冷静。
“我们追踪了其推荐算法的底层逻辑模型碎片,”另一名成员接口,他擅长逆向工程。
“发现它的核心优化目标非常单一: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频率(点赞、评论、转发)。”
“为了这个目标,它会优先推送能强烈激发用户情绪反应的内容——尤其是愤怒、焦虑和道德优越感。”
“关键在这里,”林雪怡指向另一组关联数据。
“当用户表现出对某一类观点的偏好或对另一类观点的厌恶后,算法会迅速强化这种倾向。
并开始系统性过滤掉相反视角的信息,同时推送更多能佐证其原有偏见、甚至更加极端的内容。看这个用户行为序列——”
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匿名用户的模拟行为路径:该用户最初只是对疫苗效率有些疑虑,在“回音壁”上浏览了几个相关帖子后。
算法开始不断推送质疑疫苗安全性的“专家”观点、渲染副作用的个例、以及指责药厂和官方隐瞒真相的“内幕”文章。
几天之内,该用户在平台上的互动几乎全部集中在负面信息上,其信息流里再也看不到任何支持疫苗的主流科学共识。
而该用户的评论,也从最初的谨慎提问,迅速变得充满敌意和笃定。
“它在制造认知茧房,而且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强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