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隐忧的轮廓(2/2)
旁边一个浅红色的节点群(代表温和的自由观点)也同样演变成了炽烈的深红(代表极端自由)。
“这就是‘群体极化’效应,被算法极大地加速和放大了。”
李文博语气沉重:“算法不在乎观点本身,它在乎的是如何用更极端的内容来‘喂养’这种倾向,以换取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和更多的互动。”
然后,他展示了最令人不安的一部分模拟。
当这些高度极化、彼此隔离的“孤岛”,因为某个外部事件(模拟中用一个闪烁的警示符号代表),而不得不发生接触时——例如在某个公共话题的讨论中——结果不是理性的辩论,而是瞬间爆发的、激烈的冲突。
“由于长期缺乏跨观点的信息交流和理解,加上算法此前可能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对方群体‘非人化’(通过推送妖魔化对方的内容),一旦接触,几乎必然导致误解和敌对情绪的总爆发。”
屏幕上,代表不同孤岛的色块边缘爆发出密集的、代表攻击性言论和负面情绪的红色闪电符号,这些闪电进一步强化了各自孤岛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部的敌意。
“它在系统性制造对立,”陆彬看着屏幕上那幅分裂的图景,缓缓说道,冰洁的直觉和林雪怡的警报在此刻被这冰冷的模型彻底证实。
“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社会分歧,而是在主动地、有组织地扩大和固化这些分歧。”
“是的,陆董。”李文博关闭了模拟,调出实际数据对比图。
“现实世界的数据支撑这一点。在‘回音壁’渗透率高的地区,我们监测到社会信任度下降,不同政治光谱或文化群体之间的隔阂加深,就公共议题达成共识的难度显着增加。”
“它就像……就像一种数字时代的离心机,正在把社会甩得四分五裂。”
陆彬沉默了片刻,目光从屏幕上那触目惊心的模型移开,望向窗外秋日下看似平静的硅谷。
地外信号带来的宏大压力,与“回音壁”带来的内部侵蚀威胁,在此刻交织成一张无比复杂的危机网络。
“能追溯到源头吗?除了资本,它的技术核心来自哪里?有没有‘镜厅’的影子?”陆彬问,声音低沉。
“资本层面还在追,非常隐蔽。技术层面……”李文博顿了顿,“其算法的精巧和高效,不像普通团队能独立完成。有些模型优化的思路……很超前,甚至带点……非传统的味道。
我们怀疑可能有顶级学术研究机构流失的技术,或者……背后有类似‘镜厅’这样拥有深厚技术储备的组织在提供支持,但目前没有直接证据。”
隐忧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轮廓。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产品,它是一个社会实验,一件武器,或者说,一种病毒,正在数字社会的肌体上蔓延,制造着认知的巴别塔。
“持续监控,深度分析。”陆彬下令,眼神锐利,“将所有分析结果,与林雪怡的发现整合,形成一份最高级别的评估报告。”
“同时,将这份报告的非技术核心摘要,发送给冰洁女士。我们需要她的人文视角来评估这种分裂对基层社区的实际影响,以及思考应对之策。”
他顿了顿,补充道:“也让霍顿实验室看看技术层面的东西,或许他们能从量子计算或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提供一些不同的见解。”
“明白!”李文博领命,迅速转身去执行。
陆彬独自站在原地,脑海中回响着地外信息中的“威胁度:待定,价值:待定”。
一个内部如此轻易就能被算法撕裂、陷入无休止内耗的文明,在宇宙的评估中,能有什么样的“价值”?
“回音壁”所代表的这种力量,正是在将人类文明的评分,朝着危险的方向推去。
应对这个“数字巴别塔”的阴影,已经不再是选项,而是文明存续的必然。
隐忧已现,下一步,就是如何构筑防线,乃至发起反击。而这条战线,将与寻找苏珊·陈博士、解读宇宙回响一样,漫长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