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硅谷晨昏线 > 第七章 隐忧的轮廓

第七章 隐忧的轮廓(1/2)

目录

硅谷科技大厦48层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地外信号的震撼尚未完全消化,林雪怡团队关于“回音壁”的尖锐警报又添上了一层近在咫尺的紧迫感。

陆彬站在环形指挥席前,目光如炬,刚才那句“苏珊·陈博士的寻找继续!”的指令还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对未知宇宙的执着探索。

但现在,他必须将一部分注意力收回到地球,收回到这个正在被无形之力撕裂的数字社会。

李文博快步走来,手中拿着一个轻薄的透明平板,上面已经调取了他团队基于更宏观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与林雪怡的发现相互印证。

“陆董,”李文博的声音沉稳,但语速比平时稍快,“林雪怡的报告和我们的大数据模型结论高度一致。”

“‘回音壁’的问题,不是偶发的,而是系统性的,根植于其核心算法逻辑。”

他不需要陆彬催促,直接将他引到一块空置的大型数据可视化屏幕前。

手指飞快滑动,调出了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的动态模型。

“请看,这是我们构建的‘社会认知生态模拟器’。”

李文博解释道。

屏幕上首先呈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多样化的虚拟社会网络节点图,不同颜色的节点代表持有不同观点或兴趣的个人。

他们之间由代表信息流动的线条连接,初始状态是色彩斑斓、相互交织的。

“这是基准状态,一个相对健康的信息环境。”李文博说。

接着,他启动了模拟,引入了标记为“回音壁算法”的影响因子。

变化开始了。

最初,信息流动的线条开始出现偏好性。

同色节点之间的连接迅速加强、增粗,变得异常活跃。

而不同颜色节点之间的连接线条,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细、减少,甚至断裂。

“算法在识别并强化‘同质’连接,同时削弱‘异质’连接。”李文博指着屏幕。

“这就是林总监提到的‘认知茧房’形成过程。”

随着模拟时间推进,屏幕上的景象变得更加惊人。

原本交织在一起的彩色节点群,开始逐渐分离、收缩,形成一个个边界清晰、内部颜色高度统一的“孤岛”。

每个孤岛内部,信息高速循环,节点间的联系紧密到几乎形成实心团块。

但在不同的孤岛之间,几乎看不到任何连接线存在。

“看这里,”李文博放大其中一个“孤岛”,“岛内的观点并非静止不动。

由于算法持续推送能激发更强情绪反应(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内容,岛内的共识会朝着更极端的方向演化。”

可以看到,一个最初只是浅蓝色的节点群(代表温和的保守观点),在模拟过程中,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变成了近乎黑色的深蓝(代表极端保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