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直觉的警讯(2/2)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铺着柔软地毯的地面上,孩子们在学校,张小慧在书房整理她的专栏稿件,屋内一片宁静。
然而,冰洁的心却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她想起了前几天,应陆彬和林雪怡的请求,她亲自体验了那个内部测试版的“回音壁”应用。
起初,一切都显得很“舒适”。应用界面流畅,根据她寥寥几次点击,迅速为她构建了一个充满她感兴趣的人文、教育、社区营造内容的信息流。
她点赞了一篇关于社区花园的文章,很快,类似的内容源源不断地涌现,观点也越来越趋同,都在强调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但很快,这种“舒适”开始变得令人不安。
当她尝试搜索一些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争议性话题时,“回音壁”呈现给她的,几乎全是符合她初始信息倾向的单方面观点。
对于对立面的论述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带有明显的嘲讽和贬低标签。
她感觉自己被包裹在一个柔软的、不断自我肯定的信息泡沫里,外面的声音变得模糊而遥远。
最让她感到一阵寒意的是,她无意中点开了一个推送的短视频,内容是关于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
视频制作精良,情绪渲染力极强,但逻辑链条却经不起仔细推敲,充满了对对立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煽动性言辞。
她注意到评论区已经完全沦陷,持不同看法者要么被淹没在辱骂中,要么早已离开,只剩下清一色的、情绪激昂的赞同和更极端的补充。
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弥漫,仿佛不跟着一起愤怒,就是一种背叛。
她关闭了应用,但那种被无形之手引导、被情绪裹挟的感觉,却久久不散。
这不仅仅是信息筛选,这是一种……情感塑形。
它在利用人性中对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构筑壁垒,放大敌意。
此刻,这份不适感再次清晰地浮现。
她走到窗边,看着院子里孩子们玩耍时留下的痕迹,一种保护欲油然而生。
她无法想象,如果她的孩子们成长在一个被这种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里,他们的世界观会变得多么狭隘和偏激。
他们会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他们会如何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这种源于母亲本能的警觉,比任何数据模型都更直接地刺痛了她。
她知道陆彬和林雪怡正在从技术和数据层面进行分析,但她觉得,必须立刻把自己的这种“体感”告诉他们。
这不仅仅是数据和模型,这是活生生的人正在被扭曲的感知和情感。
她走进自己的静修室,启动了加密通讯频道,直接连接陆彬和林雪怡。
“彬哥!雪怡!”她的声音透过加密线路传来,依旧柔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体验了‘回音壁’的deo。”
总部指挥中心,陆彬和林雪怡的个人终端同时收到了提示。陆彬示意林雪怡一起接入。
“感觉如何,冰洁?”陆彬问道,他知道冰洁的直觉往往能穿透复杂的数据,直指核心。
“很不舒服。”冰洁直言不讳,“它很‘聪明’,知道如何取悦你,但更像是一种……精神麻醉品。”
“它不是在提供信息,而是在塑造情绪,制造一种‘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感。”
“即使是我这样有意识保持警惕的人,在里面待久了,也会不自觉地被那种单一的情绪氛围影响。”
她详细描述了那种“信息茧房”的包裹感,以及看到那个煽动性视频评论区时的寒意。
“它不是在搭建沟通的桥梁,而是在挖掘更深的鸿沟。我甚至觉得,长期使用,它会削弱人们理性思考、共情和理解异见的能力。这非常危险,尤其是对年轻人。”
林雪怡在另一端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
冰洁的描述,完美地印证了她团队监测到的用户行为数据——停留时间增长、互动率(尤其是愤怒情绪互动)上升、跨圈层流动率骤降。
“冰洁姐,你的感受非常重要。”林雪怡回应道,“你描述的‘情感塑形’和‘对立构建’,正是我们通过数据推测出的核心机制。”
“听到您作为用户体验的第一手感受,让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有了更真切的重量。”
陆彬沉默地听着。
李文博的模型展示了宏观的分裂图景,林雪怡的数据揭示了行为模式,而冰洁的亲身感受,则为这一切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和紧迫性。
技术分析、数据模型、人文洞察,三条线索在此刻交汇,彻底坐实了“回音壁”的威胁性质。
“我明白了,洁妹。”陆彬的声音透过线路传来,沉稳有力。
“你的直觉和观察,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佐证。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这是一场关于人类认知和社交模式的战争。”
“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彬哥!”冰洁的声音带着恳切,“不能任由这种东西蔓延下去。它正在毒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我们已经在行动了。”陆彬肯定地回答:
“李文博的宏观模型和林雪怡的微观监测都已经确认了系统性风险。你的反馈,让我们更加确信反击的必要性和方向。我们不会坐视不管。”
通话结束后,冰洁轻轻松了口气,但心中的紧迫感并未消散。
她知道,总部的技术团队会行动起来。
而她,也有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她拿起内部平板,开始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整理成一份更详细的备忘录,准备发送给林雪怡的团队和人类文明学院的筹备组。
这份来自“家”的前线报告,或许能为技术反制措施的设计,提供更多人性化的考量。
在硅谷大厦48层,陆彬结束了与冰洁的通话,看向李文博。“都听到了?”两人点头。
“冰洁姐的体验,印证了我们的所有分析。”李文博说。
“而且赋予了它道德上的紧迫性。”林雪怡补充道。
陆彬走到那块刚刚展示过分裂模型的大屏幕前,屏幕此刻暗着,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暗流。
“技术的归技术,数据的归数据,”他缓缓说道,“但最终,我们扞卫的是人,是像冰洁、像我们的孩子那样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和未来。”
“现在,隐忧已经确认,警讯已经拉响。”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大屏幕,“下一步,制定‘桥’的推进方案,同时准备对‘回音壁’进行全面评估和必要的反制。”
“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除了制造对立的回音,我们还能搭建沟通的桥梁。”
直觉的警讯,已经从帕罗奥图的家中,传达到了硅谷的指挥中枢,并即将转化为行动的命令。
一条新的战线,在无声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