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术的柔情硅(1/2)
硅谷科技大厦48层的空气恢复了流动,一种由危机感催生的行动力开始取代之前的凝重。
陆彬结束了与冰洁的通话,目光扫过林雪怡和李文博,最终定格在林雪怡身上。
“雪怡,‘桥’的进展如何?”陆彬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回音壁’的威胁已经确认,我们需要一个有力的、建设性的回应。‘桥’不能只是一个概念,它必须尽快成为现实。”
林雪怡立刻调出了另一组数据和设计界面,投射到刚才展示过“社会认知生态模拟器”的大屏幕上。
分裂的图景被一组温和、开放、强调连接的界面设计草图和数据流取代。
“陆董,‘桥’应用的核心框架已经完成,目前处于深度优化和内部测试阶段。”
林雪怡汇报道,她的语气专业而清晰,“其核心理念与‘回音壁’完全相反:不是强化同质、制造对立,而是促进异质连接、构建理解。”
她开始详细阐述“桥”的设计逻辑:
“首先,是信息环境的多元化重构。”
她调出一个模拟信息流界面,“算法不会无限强化用户的初始偏好,而是会主动、可控地引入‘温和异见’或‘跨领域视野’。”
“比如,一个关注环保的用户,除了看到深度的环保内容,还会看到经过筛选的、理性探讨经济发展与环保平衡的文章,或者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环保理念的短片。我们称之为‘视野拓展模块’。”
“其次,是对话机制的创新。”界面上出现了一个类似“圆桌讨论”的功能模块。
“我们设计了‘共识探索聊天室’。”
“对于有争议的话题,系统会邀请来自不同观点阵营、但经过筛选确认为愿意理性交流的用户,在特定的规则下进行限时对话。”
“对话规则强调倾听、复述对方观点以确保理解、以及基于事实的讨论,禁止人身攻击和标签化言论。”
“AI助手会实时辅助,提示可能的认知偏误,或提供中立的数据参考。”
“第三,是共情能力训练。”林雪怡展示了一个交互式情景模拟功能。
“我们开发了一些基于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简短体验,让用户能够短暂地‘代入’另一个群体、另一种处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逻辑起点。”
“比如,让一个城市白领短暂体验一下外卖骑手在系统算法下的奔波,或者让一个持某种坚定政治立场的人,体验一下对立立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困境。目的是软化立场,激发跨群体的共情。”
“最后,是社区构建与正向激励。”
屏幕上出现了基于共同兴趣或地域的“跨观点社区”模型,“我们鼓励用户基于真实的兴趣爱好(如园艺、阅读、体育)或地理位置(如社区)建立连接,在这些相对中立的地带进行互动,弱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冲突。”
“系统会大力奖励那些成功促成跨群体交流、有效化解沟通僵局的‘桥梁用户’。”
李文博在一旁补充道:“从数据模型看,如果‘桥’的理念能够有效落地并达到一定用户规模,理论上可以显着减缓甚至逆转‘回音壁’造成的社会分裂趋势。”
“关键在于,如何让用户愿意从舒适的同温层里走出来,接受这种可能itially会带来些许不适的‘多元化信息饮食’。”
陆彬仔细聆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指挥席的扶手。
“技术框架很清晰,理念也很好。但正如文博所说,关键在于用户的接受度。”
“我们不能仅仅创造一个‘正确’但无人问津的产品。它必须具有吸引力,必须能触及人心柔软的部分。”
他想起了冰洁刚才提到的“情感塑形”。
“回音壁”擅长利用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那么“桥”,能否巧妙地利用人性中对连接、理解、归属感以及自我提升的正面需求?
“雪怡,技术团队继续完善核心功能,尤其是算法的精准度和对话机制的有效性。”
“你尽快返回新加坡,东南亚的情况离不开你!”
陆彬下令:“但是,用户体验和推广策略,需要引入更广泛的人文视角。”
“立刻将‘桥’的详细设计草案和测试版,发送给冰洁女士和人类文明学院的筹备组核心成员。
同时,在‘星火网络’中,由冰洁协调,组织小范围的焦点小组进行体验和讨论。
我们需要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真实用户的反馈,尤其是那些非技术背景的普通人的感受。”
“明白!”林雪怡立刻记录并开始部署,“我们会准备好所有材料,并开放内部测试通道给冰洁女士指定的焦点小组。并即时返回新加坡。”
帕罗奥图的家中,冰洁刚刚完成那份关于“回音壁”体验的详细备忘录,正准备发送,就收到了来自总部林雪怡团队发来的加密数据包,主题是——“桥”应用设计草案及焦点小组测试邀请。
她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专注地浏览起来。
越看,她的眼神越是明亮。
与“回音壁”那种令人窒息的包裹感不同,“桥”的设计理念透露出一种开放、包容和建设性的气息。
“视野拓展模块”、“共识探索聊天室”、“共情能力训练”、“跨观点社区”……这些功能模块,仿佛是针对“回音壁”毒素的一剂剂解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