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术的柔情硅(2/2)
她尤其对“共情能力训练”和基于真实兴趣的社区构建感兴趣。
这不仅仅是信息分发的技术调整,这是在尝试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
“这才是科技应该有的样子……”冰洁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
陆彬和团队没有仅仅停留在分析和批判,他们已经开始了创造性的回应。
她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她将“桥”的设计草案转发给人类文明学院的几位核心顾问,包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一位资深教育家和一位沟通专家,请求他们从专业角度提出意见。
接着,她开始在“星火网络”中筛选合适的焦点小组成员。
她没有选择那些本身就倾向于理性讨论的学者或社区领袖,而是特意挑选了一些背景各异、观点可能并不相同、但都表现出真诚和开放态度的普通成员:
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一位经营着小咖啡馆的老板娘,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一位曾经因为观点不同而在网络上与人激烈争吵、但后来感到疲惫和后悔的年轻人。
她在一个加密的线上会议室里召集了这个小团体。
“大家好,今天邀请大家,是希望借助大家的智慧和真实感受,来帮助我们完善一个还在开发中的新应用。”
冰洁的开场白温和而真诚,“这个应用叫做‘桥’,它的目标,是尝试帮助人们在网络上更好地理解彼此,尤其是那些和我们想法不同的人。”
她简要介绍了“桥”的核心功能,然后开放了测试版的访问权限。
最初的反馈是谨慎而新奇的。
“这个‘视野拓展’……有点意思,推送了一篇关于AI伦理的文章,角度和我平时看的不太一样,但写得挺有道理。”年轻的程序员评论道。
“我尝试了那个‘共识探索聊天室’,关于社区停车位管理的讨论。”
咖啡馆老板娘分享道,“和几个平时在业主群里经常吵架的人一起聊的,有规则限制,不能乱骂人。”
“一开始挺别扭,但后来居然真的聊出了一点可行的办法……虽然还是不完全同意对方,但至少觉得他们也不是故意找茬。”
那位曾经陷入网络骂战的年轻人体验了“共情能力训练”中的一个简短情景——模拟一个因为工作失误而被全网嘲讽的职场新人。
体验结束后,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感觉,好像有点能理解当初我骂过的那个人了。隔着屏幕,真的很容易忘记对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
当然,也有批评和建议。
退休教师指出:“‘共情训练’的想法很好,但情景设计要非常小心,不能流于表面,要真正触及到不同处境下的核心困境和情感逻辑。”
两个孩子的母亲则建议:“基于兴趣的社区很好,能不能增加一些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这类更贴近生活的话题?在这些领域,不同背景的人反而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社会心理学家顾问反馈:“算法引入‘异见’的节奏和强度需要精细调控,过于生硬或频繁的推送可能会引起用户的抗拒和反弹,需要有一个平滑的适应过程。”
冰洁仔细记录着每一条反馈,无论是肯定的、困惑的,还是批评的。
这些来自生活一线的、带着温度的声音,与总部技术团队那些严谨的代码和算法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她将焦点小组的讨论记录、成员们的体验报告以及学院顾问的专业意见,整合成一份详尽的《“桥”应用人文视角优化建议》,反馈给了林雪怡团队。在这份报告中,她特别强调了几个要点:
1.温和的引导而非强制的推送:算法拓展视野时,应更像一个友善的图书管理员,而不是一个说教的老师。
2.共情的真实性与深度:情景模拟需要更强的代入感和情感真实性,避免说教和刻板印象。
3.从生活出发寻找共同基础:强化基于共同生活体验(如育儿、社区生活、兴趣爱好)的连接,作为跨越意识形态分歧的起点。
4.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对话规则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有效保护参与者免受攻击,确保基本的尊重。
林雪怡团队收到这份报告后,如获至宝。
李文博的技术团队立刻根据这些反馈,调整了算法推送策略,使其更加平滑自然;优化了“共情训练”情景的剧本和交互设计。
加强了“共识探索聊天室”的规则管理和AI辅助功能;并着手开发更多基于日常生活话题的社区模板。
在硅谷大厦48层,陆彬看着林雪怡提交的、融合了技术优化和人文反馈的“桥”应用升级方案,微微颔首。
“技术的归技术,数据的归数据,”他再次默念,但这次,后面跟了一句,“而人心的归人心。”
冰冷的代码和算法,因为注入了来自“家”的关怀、来自“星火网络”的鲜活体验和来自人类文明学院的深邃思考,而真正拥有了“柔情”。
这份柔情,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强大、更持久的力量——一种旨在连接、理解与治愈的力量。
“桥”的轮廓,在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与融合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温暖。”
“它即将承载着不仅仅是信息,更是理解与希望的种子,投向那片被“回音壁”的阴影所笼罩的数字旷野。”
反击的武器,正在被精心锻造,它不仅锋利,更充满了智慧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