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空壳学院的重生:十一个新生的救赎(1/2)
第一节:冷清的报到处
九月的岭南骄阳似火,华南北学院的报到处却透着彻骨的寒意。副院长周明轩数着登记册上的名字,铅笔尖在“11”这个数字上反复涂抹,最后戳出个黑洞。
“周院,还等吗?”招生办主任刘芳把最后一把遮阳伞收起来,伞骨的锈迹蹭在她的白衬衫上,“最后一趟接站车都回来了,就这十一个。”
周明轩望着空荡荡的校园,去年新栽的棕榈树在热风里蔫头耷脑。三年前他来这所民办本科时,报到日的主干道能排三列长队,如今连保安亭的大爷都在打盹。“把‘热烈欢迎新同学’的横幅撤了吧。”他的声音被热风撕成碎片,“别让人笑话。”
会计专业的李雪是第一个报到的。她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站在“会计学专业报到处”的牌子前,半天没找到接待的老师。“同学,这边。”周明轩走过去帮她提箱子,发现拉杆上贴着张泛黄的便签:“学费1.9万\/年,生活费每月1500,四年总成本约12万。”
“家里送你来的?”他注意到箱子底部的磨损,像是被长途汽车碾过。
李雪点点头,眼睛盯着教学楼墙面上的裂缝:“我爸说,再难也得读个本科。”她突然抬头,“老师,这里……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周明轩的心像被针扎了下。他想起上周巡视教室时,市场营销专业的老教授还在用2015年的ppt讲课,案例里的诺基亚手机赫然在列。“能,肯定能。”他撒了谎,手指在口袋里攥皱了那份刚收到的就业率报表——会计专业去年毕业的87人,目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不足15人。
中午的教职工食堂,十一个新生被安排在最靠窗的位置。周明轩端着餐盘走过去时,听见机械专业的男生在争论:“早知道来这儿,不如去读隔壁的汽修高职,听说他们毕业生起薪都五千多。”
“我妈非说本科文凭管用。”女生的声音带着哭腔,“可刚才路过实训楼,看见车床还是十年前的老款……”
周明轩把餐盘放在桌上,不锈钢盘碰撞的脆响让议论声戛然而止。“我是副院长周明轩。”他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实训楼,“下个月,我们会引进三台最新的数控车床。”这不是谎话,只是资金还没到位。
他注意到角落里有个男生一直在摆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代码。“同学,你是哪个专业的?”
“软件工程。”男生推了推眼镜,“我叫陈浩。老师,我刚才查了下,咱们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近三年没有一个毕业生进过字节跳动。”
周明轩的脸瞬间发烫。他知道这件事,因为系主任去年还在会上吹嘘“毕业生遍布互联网大厂”。“今年会不一样。”他强迫自己笑了笑,“我们正在和几家科技公司谈合作。”
食堂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把饭菜的馊味吹得满屋子都是。周明轩看着这十一张年轻的脸,突然明白问题远比他想象的严重——学生们不是没来,是用脚投票了。而他们留下的这十一个,更像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赌徒。
第二节:摇摇欲坠的根基
开学第一周的教学检查,周明轩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上午十点,他推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室门,讲台上的张教授正对着ppt念《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表。后排有三个学生在睡觉,前排的女生用课本挡着,偷偷刷着招聘软件。“张教授,”周明轩在后排站了十分钟,终于忍不住开口,“您觉得这些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帮助吗?”
张教授推了推老花镜:“周院,文学素养是基础……”
“可他们毕业后,大多要去做文案策划。”周明轩翻开学生的笔记,上面只有潦草的几行字,“您教过怎么写短视频脚本吗?知道现在新媒体公司最看重什么技能吗?”
老教授的脸涨得通红:“我教了三十年书,从来都是这么教的!”他把粉笔摔在黑板槽里,“民办学校怎么了?就不用学基础知识了?”
下午去看实训课,情况更糟。机械专业的学生围着台漏油的车床,老师在旁边讲解操作步骤,却没人敢动手——因为没有备用零件,坏了就没法上课。“周院,这设备真该换了。”实训老师搓着手,“上次有企业来招人,看见这场地,摇摇头就走了。”
周明轩在实训楼的角落里发现了陈浩。他正蹲在废弃的电脑前捣鼓,屏幕上显示着某大厂的编程挑战赛页面。“你怎么不去上课?”
“老师讲的我初中就会了。”陈浩头也不抬,“我在准备这个比赛,要是能拿奖,说不定能直接进复试。”他指着屏幕上的报名条件,“你看,这里没说民办本科不能参加。”
周明轩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校长拍着胸脯说的话:“我们要办成岭南最好的民办本科!”现在想来,那更像是句笑话。
财务处送来的账单像块巨石压在他桌上。拖欠的工程款、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实训设备的采购费……最刺眼的是那行“今年学费收入:20.9万”,连支付下个月的水电费都不够。
“周院,董事会刚才来电话了。”刘芳的声音带着颤抖,“他们说……要是再招不到学生,就考虑停办。”
窗外的棕榈树被台风刮倒了一棵,砸在教学楼的墙面上,留下道狰狞的裂缝。周明轩突然想起李雪行李箱上的便签,想起陈浩盯着比赛页面的眼神,想起那十一个学生在食堂里的争论。
“不能停。”他抓起电话,“让各系主任现在来开会,就说有要事商量。”
会议开得异常激烈。有人说该停办冷门专业,集中资源办会计、软件这类热门的;有人说该降学费,吸引更多学生;还有人提议去高中做宣传,夸大就业数据——就像前几年那样。
“都不行。”周明轩把那份就业率报表拍在桌上,“学生不是傻子,就业不行,说得再好听也没用。”他看着窗外被台风洗过的天空,突然有了个疯狂的想法,“我们搞‘订单班’,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可企业哪会看得上我们?”教务处长苦笑,“上次去跟一家电子厂谈合作,人家说‘你们的学生还不如我们从职校招的’。”
“那就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改变。”周明轩的手指重重敲在桌上,“从明天起,所有专业的课程表重新设计,删掉没用的理论课,增加实操和企业项目。告诉老师们,要么改,要么走。”
他不知道这个决定能不能挽救这所濒临倒闭的学校,但至少,不能让那十一个学生的学费白交。
第三节:破釜沉舟的改革
重新设计的课程表在教师群里炸了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教授第一个反对:“要把《古代文学史》换成《新媒体文案写作》?简直是胡闹!”他把课程表摔在周明轩桌上,“我宁可不干,也不会教这种没水平的东西!”
“张教授,”周明轩把一份招聘启事推过去,“这是上周某传媒公司的招聘要求,您看他们要的是能写公众号推文的,还是能背《离骚》的?”他顿了顿,“学校可以给您保留退休金,但课程必须改。”
老教授气得浑身发抖,最终摔门而去。那天下午,有七位老教师递交了辞职信,其中包括教了十五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主任。
“周院,咱们是不是太冒进了?”刘芳看着空荡荡的教师办公室,眼圈红了,“现在招聘老师很难,尤其是有企业经验的。”
“难也要做。”周明轩正在修改会计专业的课程表,把《高级财务会计》换成了《ERp系统实操》,“你联系下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问他们能不能派注册会计师来上课,课时费翻倍。”
最棘手的是实训设备。周明轩跑了三家银行,都因为学校资质问题被拒贷。绝望之际,他想起李雪的父亲是开五金厂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电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