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空壳学院的重生:十一个新生的救赎(2/2)
“周院长,不是我不帮你。”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疲惫,“我这小厂也快撑不下去了。”他顿了顿,“不过我认识个开模具厂的朋友,他那儿有几台淘汰的数控机床,虽然旧了点,但还能用,我帮你问问。”
三天后,三辆卡车把设备送进了实训楼。虽然是二手的,但比之前那台漏油的车床强多了。机械专业的男生们围着设备转了半天,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能试着把它改装一下吗?说不定精度能提高点。”
周明轩看着他们眼里的光,突然觉得有了希望。
软件专业的改革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陈浩带头罢课,理由是新聘请的企业讲师“讲得太浅”。“他教的那些框架,网上都有教程。”陈浩把平板电脑拍在周明轩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带着做项目的老师,不是照本宣科的。”
“那你想怎么样?”周明轩反问。
“我想请我表哥来当客座讲师。”陈浩调出一个LkedIn页面,“他在腾讯做算法工程师,愿意每周来一次,不要课时费。”
周明轩看着页面上的履历,突然笑了:“只要他真有水平,我举双手赞成。”
改革的阵痛在第一个月达到顶峰。有家长打电话来投诉“课程太水”,有退休教师去教育局告状“毁了大学教育”,甚至连董事会都派人来警告周明轩“别折腾了,准备清算资产”。
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窗外的月光照在空荡荡的操场上,像片结了冰的湖。手机突然震动,是李雪发来的短信:“周老师,今天事务所的王老师带我们去查账了,原来真账和课本上的不一样。谢谢您。”
周明轩盯着短信看了半晌,突然觉得所有的委屈都值了。他打开电脑,开始修改第二天的发言稿——他要在全校大会上宣布,取消明年的三个冷门专业,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订单班”建设中。
第四节:十一双眼睛的重量
订单班的第一批合作企业是家本地的电子厂。老板来考察那天,周明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周院长,说实话,我对民办本科的学生不抱太大希望。”老板是个秃顶的中年人,指着实训楼的设备,“这些虽然是二手的,但保养得不错,比我上次去的那所学校强。”
他突然指着正在改装车床的学生:“他们在干什么?”
“想提高设备精度。”周明轩解释,“说这样加工的零件能达到您厂里的标准。”
老板眼睛一亮:“哦?让他们试试。”
三个小时后,当学生把加工好的零件递过来时,老板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误差在0.02毫米以内,比我厂里的老工人做得还好!”他拍着周明轩的肩膀,“这订单班,我签了!毕业后直接来我这上班,起薪六千,包吃住!”
消息传开后,奇迹般地有企业主动找上门。一家电商公司愿意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合作,培养直播运营人才;本地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可以接收学生实习,表现好的直接留用。
陈浩的表哥带来了更惊人的消息:腾讯的编程挑战赛,陈浩团队拿到了华南赛区第三名,虽然没进决赛,但已经收到了两家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邀请。“他们说,没想到民办本科能有这样的学生。”表哥在电话里说,“我把学校的改革说了说,他们表示愿意建立实习基地。”
变化最大的是李雪。她在事务所实习时,发现一家小企业的账目有问题,凭着课上学的ERp知识,帮对方优化了流程,节省了近十万的税费。“周老师,所长说我毕业后可以直接转正。”她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爸说,这学费没白交。”
寒假前的教职工大会上,周明轩展示了一组数据:十一个学生中,三人拿到企业offer,五人进入实习,剩下三人准备参加技能竞赛。“这只是开始。”他看着台下重新坐满的教室,“下学期,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所有专业。”
董事会突然打来电话,语气前所未有地温和:“周院,有个投资集团想来考察,说有意向注资……”
“先看他们愿不愿意支持我们建实训基地。”周明轩打断他,“别的免谈。”
挂了电话,刘芳拿着份文件跑进来,脸上是久违的笑容:“周院,教育局刚才发来的,说我们的改革案例被选为全省民办教育的示范!”
周明轩翻开文件,目光落在最后一段:“民办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华南北学院的转型,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窗外的棕榈树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周明轩突然想起开学那天,李雪问他“真的能学到东西吗”,想起陈浩盯着比赛页面的眼神,想起那十一个学生在食堂里的争论。
他拿起手机,给招生办发了条信息:“明年的招生简章,不用夸大宣传,就把这十一个学生的故事写上去。”
第五节:重生的密码
第二年的报到日,华南北学院的主干道排起了长队。虽然只有87个新生,但比起去年的十一个,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明轩在报到处帮忙时,遇见了李雪带着妹妹来报名。“我妹说,就要来姐姐毕业的学校。”李雪笑得眉眼弯弯,“她也想进会计师事务所。”
不远处,陈浩正在给新生做分享:“别觉得民办本科就低人一等,去年我们系有三个进了大厂……”他的身后,是新落成的实训楼,里面摆满了最新的设备。
张教授最终还是回来了,不过不再教《古代文学史》,而是开了门《古典诗词鉴赏与短视频创作》,成了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周院,以前是我固执了。”他递给周明轩一本学生制作的短视频合集,“你看这《诗经》里的句子,配上校园风景,点赞量还挺高。”
暑假里,投资集团的考察团来了。领头的董事长听完汇报,突然问:“你们觉得,能从差点倒闭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什么?”
周明轩没有回答,而是请来了那十一个“元老”。已经在电子厂当上车间主任的男生说:“是让我们觉得,学费花得值。”正在准备读研的女生说:“是让我们看到,学校真的在为我们的就业着想。”
董事长听完,当场决定注资:“我投资的不是学校,是你们这种办学态度。”他看着周明轩,“现在很多民办学校都在抱怨生源少、竞争大,却忘了最根本的——把学生培养好,让他们有出路,自然有人来。”
那天晚上,周明轩在校园里散步。新栽的凤凰树开得正艳,把夜空染成了红色。他想起刚来时的绝望,想起改革时的阵痛,想起那十一个学生带来的希望。
手机收到条短信,是刘芳发来的:“今年的就业率出来了,91%,创历史新高。有家长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比某些二本还抢手。”
周明轩笑了。他知道,民办本科的困境远没结束,人口减少、竞争加剧都是现实。但他更明白,真正能让学校活下去的,从来不是漂亮的宣传、低廉的学费,而是能不能踏踏实实地把课讲好,把学生送进好公司。
就像那十一个曾经迷茫的新生,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起点不决定终点。而这所曾经濒临倒闭的学校,也用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证明: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贩卖文凭,而是点亮希望。
月光穿过凤凰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周明轩知道,华南北学院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它已经找到了重生的密码——那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教育的本质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