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辉光(2/2)
山谷重归寂静,唯有窑火依旧燃烧。
良久,肖亚文开口:“他知道我们会来。”
“不止是他。”冯婷望向山脚,“是整个计划,在等这一刻。”
第二天清晨,韩楚风召集所有股东召开紧急视频会议。
画面中,珍妮坐在河边的公寓里,语气冷峻:“这已经超出投资范畴,我不能让基金暴露在这种不可控变量下。”
“你以为你能退出吗?”韩楚风第一次提高了声音,“你的外祖父死于1953年东北矿区塌方,官方记录说是事故。可你知道吗?那天晚上,监测站录到了和今天完全一致的基频震荡,1380hz。他不是死于矿难,是死于一场被掩盖的实验失控!”
屏幕一阵沉默。
画面中和珍妮对坐的郑健时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所以丁元英这些年做的,从来不是赚钱。他在收集‘血脉共鸣者’——那些祖先曾参与过国家绝密科研项目、基因里可能残留声波敏感性的个体。”
“没错。”肖亚文接入线路,“tYcapital的股东结构,本身就是一张筛选网。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刻,无意识地‘听到’过不该存在的声音。”
陈茹首次发言,声音沙哑:“我伯父是江南陶瓷厂的老技工,临终前一直念叨‘釉里藏话’。我当她是糊涂了。但现在想来……她说的,也许就是这个。”
陈茹的伯父,是陈旭东的哥哥陈耀东。
会议最终达成决议:暂停所有对外业务,成立“星火响应小组”,由肖亚文带队,联合科学院力量,前往第七号观测井执行任务。
临行前,冯婷交给她一枚陶瓷芯片:“这是从最早一批瓷铃残片中提取的记忆载体,只对特定脑波开放。据说,只有真正愿意放下执念的人,才能读取其中内容。”
肖亚文握紧芯片,抬头看她:“你觉得丁元英放下了吗?”
冯婷笑了笑:“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当他选择用自己的服务器作为信道时,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
七日后,队伍抵达目的地。
第七号观测井位于一片废弃林场之下,入口被伪装成一座古墓。深入地下三百米后,众人发现一间完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实验室,墙上挂着泛黄的标语:
“以心燃火,以魂铸器,为万世留一声真言。”
中央操作台上,摆放着一台仍在运行的老式磁带机,指示灯微弱闪烁。肖亚文小心翼翼按下播放键。
录音开始。
苍老、疲惫,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响起:
“我们错了。以为可以用机器记录一切。但真正的传承,不在胶片,不在纸张,而在人心能否承接那份重量。”
“现在,我把最后一段配方刻进了火里。谁能等到它完整烧成,谁就有资格听见天道。”
“记住,不要急于解读。先学会敬畏。”
录音结束。
吴斌检测到井底存在高强度电磁场,源头正是下方尚未冷却的窑室。根据热成像判断,内部温度仍维持在1280c以上,已持续燃烧近七十载。
“人工无法维持这么久。”他喃喃道,“除非……燃料本身具有自我再生特性。”
冯婷蹲下身,抚摸地面陶砖,忽然怔住:“这不是普通黏土。这是‘活壤’——掺入了特定频率振动过的骨灰与矿粉,能吸收环境能量,持续释放热能。”
“谁的骨灰?”有人问。
她没回答。只看见墙角一块铭牌上写着:
王守仁(1926–1954)
静夜思项目首席工程师
“愿吾身化土,护此火不灭”
风从井底吹上来,带着灼热与芬芳,像是大地在呼吸。
肖亚文站在窑门前,终于明白丁元英为何消失。
他不是逃离,是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当资本退场,当私欲止息,当一群曾迷失于数字洪流中的人终于愿意跪下来,听一听泥土里的声音。
她取出那枚陶瓷芯片,轻轻放入窑口预留的凹槽中。
刹那间,整座地宫亮起幽蓝光芒。
无数声波纹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交织成一首无人听懂、却令所有人落泪的歌谣。
而在遥远的五台山脚下,一间简陋屋舍内,丁元英睁开双眼。
他面前的留声机,第一次发出了真实的声音。
那是一句童声,清澈如泉:
“爸爸,你说的故事,我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