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长安心(1/2)
这是原来的尺寸秦岭北麓,古长安道遗线西侧。
荒草漫过残垣断壁,风从山谷间穿行而过,卷起一缕黄尘,在空中划出细长的弧线。这里曾是唐代驿道旁的一处驿站遗址,千百年来被雨水冲刷、岁月掩埋,只剩几根石柱斜插在土坡上,像一群沉默的守望者。
李青山蹲在一块半埋于地的青砖前,指尖轻轻拂去表面浮土。他是民俗学教授,也是“燎原计划”首批实地勘察队成员之一。此刻他盯着砖缝里露出的一小段金属丝——泛着暗银光泽,不似现代材料,也不像古代工艺所能锻造。
“这地方不对劲。”他低声说,“驿站在史书上有记载,但从未提过地下有建筑结构。可刚才无人机扫描显示,这片区域下方三十米处,存在一个规则的环形空间,直径约四十五米,墙体密度极高,像是某种复合陶瓷。”
吴斌站在他身后,手中握着便携式共振探测仪,屏幕上的波形正以稳定的频率跳动。“信号源就在呼吸。”
“呼吸?”李青山抬头。
“不是比喻。”吴斌神情凝重,“它的能量场呈现周期性起伏,每七分钟一次,像心跳。而且……它回应了我刚才输入的校准代码。”
他调出终端画面:一段简短的信息正在缓慢生成——
接入权限验证中……
识别码比对:通过。
认知纯度检测:合格。
欢迎,第二节点。
众人屏息。
冯婷快步走来,手里拿着那块从五台山带出的原始铭牌。她将它靠近探测仪,铭牌表面七个符号忽然微微发烫,幽蓝光芒一闪即逝。
“它认得这个。”她说,“这不是钥匙,是信物。七十年前,他们留下不止一座节点,而是设计了一个网络,每一个节点都必须由前一个激活,才能开启通路。”
陈茹站在不远处,望着远处起伏的山脊。她颈间的陶瓷小鸟吊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昨夜她又做了梦,梦见一个穿灰布长衫的男人坐在窑边,一边拉风箱一边哼一首听不懂的小调。火光映在他脸上,他说:“火种不能只藏在深山,得撒到田埂上、屋檐下、孩子枕边。”
她没告诉别人这个梦。但她知道,这座废驿之下,埋着的不只是机器或数据,而是一段未完成的对话。
三天后,第二节点接收站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没有大型机械进场,也没有政府批文。取而代之的是三辆改装过的科研运输车,搭载着模块化建造单元与生态屏蔽罩。
施工人员全部来自听火者联盟的志愿者团队:有退役工程师、陶艺匠人、地质学家,甚至包括那位盲人音乐家——他坚持要用自己的耳朵判断地下声场是否稳定。
肖亚文亲自监督第一阶段开挖作业。当钻头穿透最后一层岩壳时,整个工地突然陷入短暂寂静。
一道柔和的蓝光自洞口溢出,如同晨曦初照湖面。空气中浮现出极细微的震颤,像是无数细小颗粒在共鸣。
“别用强光!”冯婷急忙提醒,“它对刺激敏感。”
工作人员立刻关闭探照灯,改用低频红外照明。随着视线适应,众人看清了内部景象。
一座圆形大厅静静伫立于地下,穹顶由十二根螺旋状立柱支撑,柱身缠绕着类似藤蔓的能量纹路,此刻正缓缓流动着淡蓝色光流。中央是一座半球形窑体,通体由一种介于瓷器与晶体之间的物质构成,表面布满细密裂纹,每一道裂纹都在极其缓慢地开合,仿佛在呼吸。
吴斌小心翼翼靠近,打开量子解码仪。屏幕上迅速跳出一段信息:
节点名称:静夜思·贰
启动时间:1954年秋(中断)
最后操作日志:等待回音。
′备注:请转告王工,长安的槐花开了。
所有人怔住。
“王工……是王守仁?”陈茹声音微颤。
冯婷点头:“他在日记里提到过,他曾派助手前往长安部署第二个节点,但后来那人失联,任务宣告失败。原来……他们成功了,只是没能回来。”
空气仿佛变得厚重起来。七十年前的秘密,在这一刻悄然浮现。
就在此时,窑体表面裂纹忽然加速开合,蓝光骤然增强。解码仪自动捕捉到一段新的音频信号——
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陕西方言的尾音,轻柔却清晰:
“老周,你说要是有一天,人们真的能听见彼此的心事,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一点?”
紧接着,另一个男声响起,沙哑而温和:“咱不懂那么多,我就想让娃们上学路上不怕黑。这火,得烧下去。”
声音戛然而止。
现场一片肃然。
李青山眼眶泛红:“这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人。不是科学家,不是将军,就是两个愿意为未来点灯的普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