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火种(1/2)
秦岭的夜,静得能听见星子坠入山谷的声音。
“长安心”激活后的第七十二小时,地脉中的能量波动仍未平息。
‘那道自地下升起的光桥虽已隐去,但空气中仍残留着一种微妙的震颤,仿佛大地尚未从沉睡中彻底苏醒。
陈茹依旧坐在窑前,双目微闭,掌心贴着温热的陶瓷小鸟。她的呼吸与窑体裂纹开合的节奏渐渐同步,七分钟一次,如同某种古老的节律,贯穿血脉。
吴斌站在大厅边缘,手中的量子解码仪仍在持续记录数据流。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未解析的信息片段:
“……记忆编码格式兼容性确认。”
“节点互联协议升级至3.0版本。”
“检测到外部情感共振源,数量:17,分布于华北、华东及西北地区。”
他轻声念出最后一条,眉头微蹙:“有人在回应。”
冯婷正蹲在中央窑体旁,用软毛刷清理一段暴露在外的能量导管。听到这话,她停下动作,抬头问:“不是我们启动的训练课程吗?这些共振源……是学员?”
“不像。”吴斌摇头,“课程才开展一个月,大多数人连基础感知都没建立。而这十七个信号,情感强度全部超过阈值8.5,且具备稳定的频率锚点,像是……早就准备好了。”
李青山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泛黄的手稿复印件,纸页边角已被虫蛀蚀。“这是王守仁助手周志远的遗物残卷,刚从陕西省档案馆调出。里面提到,他们在1954年部署‘长安心’时,并非独自行动。”
他翻开一页,指着一行模糊的小字:“‘联络七人组,皆为民匠,通音律、懂土语、识火候。窑成之日,各执信物一枚,埋于乡野,以待后来者。’”
“所以……还有七个人?”肖亚文站起身,声音低而沉,“或者说,他们的后人?”
“不一定是血缘。”陈茹忽然开口,眼睛仍闭着,“伯父说过,有些东西传的不是姓氏,是心气儿。就像火种,你接住了,就是你的。”
陈茹好像是忘了父亲陈旭东,在她心中,父亲突然的失踪,仿佛不曾让她有一丝不安。也许,她知道父亲的去向!
话音落下的瞬间,窑体表面一道新裂纹缓缓展开,蓝光从中渗出,在空中凝成一串跳动的符号。冯婷迅速取出铭牌比对,发现正是此前从未见过的第八个图腾。
“它在更新目录。”她说,“‘静夜思网络’正在自动识别新的接入点。”
就在此时,山西平遥的通灵壤培育基地传来紧急通讯。
画面里,技术员林晓满脸惊愕:“第三批试片出现了自发共鸣现象!没有输入任何情感载波,它们自己开始播放声音——是一首童谣,陕北口音的《月娘娘》。”
吴斌立即调取音频样本,仅听三秒便变了脸色:“这不是录制的……是实时生成的。声纹分析显示,发声者年龄约六十五岁,女性,带有轻微气管炎症状。”
“可这世上根本没人唱过这个版本。”林晓颤抖着说,“我们查了所有民间采风资料,这首童谣原本只有四段,可现在……它多出了第五段。”
众人沉默……
唯有陈茹轻轻呢喃:“我听过……我奶奶唱过。”
她睁开眼,眼中已有泪光:“她是我伯父的妻子,也是当年送信路上没能回来的那个女人。
她总说,月亮是个大邮筒,把想说的话对着它喊,总有一天会送到该去的地方。”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紧接着,整个“长安心”大厅忽然剧烈震动。十二根立柱上的光流逆向旋转,中央窑体发出低沉的嗡鸣,如同远古钟磬被敲响。解码仪自动投影出一段完整信息:
节点名称:静夜思叁(预激活)
位置推测:陕北榆林,无定河畔,旧窑镇遗址
激活条件:第八信物+原声复现
倒计时启动:72小时
“第三个节点要醒了。”李青山喃喃道。
“而且它指名要那首童谣的第五段。”冯婷补充,“但我们没人会唱。”
陈茹站起身,将陶瓷小鸟紧紧攥在手心。她走向大厅中央,深吸一口气,然后轻声唱了起来:
“月娘娘,挂西墙,
照见我家旧灶房。
风箱拉,火苗扬,
老周说,娃们上学不怕凉。
……”
歌声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沙哑。但她唱得极慢,极真,每一个音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挖出来的。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整座大厅骤然安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