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大地的心跳(2/2)
“不一定。”丁元英说,“有人会退出,有人会质疑,甚至有人会觉得这是富人的浪漫。但只要有一部分人真的相信,并付诸行动,就够了。”
他停下脚步,望向远处一座正在拆除的老戏台。斑白的梁柱上,还能看见彩绘的戏曲人物,依稀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片段。
“二十年前,那里每天都有人唱戏。”丁元英说,“现在,连灰烬都要被清走了。”
冯婷沉默。
“所以我们的基金,不只是为了保存声音。”丁元英轻声说,“更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几天后,文明之壤基金正式注册成立。
总部不在陆家嘴,也不在硅谷,而设在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村落。办公地点是一栋修复后的老宅,门前挂着两块牌匾:一块写着“非营利性文明托管机构”,另一块用纳西东巴文刻着一句话:
“声音不死,只是换了个地方生长。”
基金首批支持项目公布:
1.盲童多感官音乐计划:联合科技公司研发触觉反馈装置,让视障儿童通过振动感知民族音乐的节奏与情感结构;
2.方言记忆舱:在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太阳能供电的自动录音站,村民可随时录入故事、歌谣、日常对话,数据直通萤火协议;
3.手之言工程:记录非遗匠人的手势轨迹与工具声响,构建可触摸的文化数据库,未来可通过VR\/AR实现沉浸式传承;
4.童年之声全球征集行动:邀请所有人上传童年记忆中的声音——母亲哄睡的哼唱、放学路上的叫卖、夏夜蝉鸣……无论清晰与否,皆予永久封存。
第一条推文发布时,附了一段音频。
是李青山发来的那首《春种》,三十七秒的童声清唱。
配文写道:
“这不是一首歌,
是春天对未来的承诺。
我们不做挑选者,
只做守护人。
文明之壤基金敬启”
评论区很快被点亮。
有人上传了外公临终前念的一段评弹残片。
有人录下了女儿第一次叫妈妈的瞬间。
一位新疆牧民发来清晨赶羊时的口哨曲,背景里有鹰啸与风声。
还有一位程序员,在加班深夜,对着麦克风轻轻说了句:“今天很累,但我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讲的那个狐狸精的故事。”
系统自动标注:非商业使用库,永久保护。
与此同时,在bJ某私募基金办公室内,一份名为《文化底层资产的价值重构》的研究报告悄然流传。
作者匿名,但业内传言是丁元英亲笔。
其中一段写道:
“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押注某个行业,而是押注人类文明本身的延续性。
当电脑可以生成一切艺术,唯一无法复制的,是真实的生命痕迹。
那些笨拙的歌声、颤抖的乡音、老人咳嗽间隙里的传说,它们才是最稀缺的资产。
不因其完美,而因其真实;
′不因其流行,而因其存在。”
报告末尾,附有一张图表。
横轴是“时间跨度”,纵轴是“情感共鸣强度”。
一条曲线从现代流行音乐缓缓下降,而另一条,源自民间口述传统的线条,则在百年尺度上保持稳定,甚至微升。
标题是:《越古老的声音,越接近永恒》。
夏末,冯婷再次踏上旅途。
这次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草原,一个即将被风电项目覆盖的牧区。当地牧民请求他帮忙录制一部即将失传的长调史诗,讲述祖先如何在暴风雪中穿越戈壁。
他背着设备出发时,手机收到一条新消息。
来自“静夜思网络”的系统通知:
′您提交的《阿木的早晨》已被纳入全球民间听觉遗产名录,编号#002871。
说明文字由您本人填写:
“这不是音乐,是一个孩子与世界的第一次对话。”
林远舟抬头,草原尽头,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
风起了。
他按下录音键,轻声说:
“开始记录:第230号声音档案。”
背景里,马蹄轻响,远处传来牧人哼唱的调子,悠远,苍凉,却又充满生机。
像大地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