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报应二十四(冤报)(2/2)
酒至半酣,王士真身边的一个亲随故意刁难,指着桌上的击鞠杖道:“听闻李参军击鞠技艺高超,何不露一手,让我等开开眼界?”这亲随明知夜间不便击鞠,故意出难题,想让李生下不来台。
李生却不慌不忙,起身笑道:“夜间击球,恐失准头,但若副大使与诸位不弃,下官愿以桌为场,以杯为球,献丑一番。”说罢,他取来几只酒杯,倒扣在桌上,手持击鞠杖轻轻一拨,酒杯便顺着桌面滑行,稳稳落在指定位置,接连几次,分毫不差。
满座皆惊,王士真更是抚掌大笑:“好!果然是奇才!李参军这般本事,留在深州屈才了!”
宴席终了,王士真对李生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对太守说:“使君有如此僚属,实乃幸事。日后若有机会,我定要向父亲举荐李参军。”
太守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送走王士真后,拉着李生的手叹道:“今日若非先生,我险些闯下大祸!你可知,我先前有多担心你性子刚直,得罪了副大使?”
李生笑道:“太守放心,下官虽早年好侠,却也知晓为官之道。侠气在骨,是守本心、明是非;处事在智,是知进退、懂分寸。王副大使虽出身将门,却也爱才,并非蛮不讲理之人。”
后来,王士真果然向王武俊举荐了李生,李生凭借自身才干,一路升迁,最终官至要职。他始终铭记初心,既保留着早年的侠义之心,体恤百姓,不畏强权;又秉持着为官的清明干练,恪尽职守,政绩斐然。
李生的故事,恰是对“侠骨藏锋,雅量处事”最好的诠释。年轻时的侠气,不是鲁莽的资本,而是坚守本心的底气;成年后的沉稳,不是磨平棱角的妥协,而是审时度势的智慧。人生路上,我们或许都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光,也会面临职场中的种种考验,但只要守住内心的正义与善良,兼具处事的分寸与智慧,便能在人生的棋局中,既不失风骨,又能行稳致远。所谓成长,便是将侠气藏于心底,将智慧用于行事,在坚守与变通之间,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4、卢叔伦女
贞元年间的长安城南,春和景明。渭水畔的桑林郁郁葱葱,桑叶肥嫩得能掐出水来,晨雾还未散尽,林间便传来沙沙的采桑声。
云游僧慧明背着行囊,已在烈日下走了大半日,腹中饥肠辘辘。他一路化缘,城南多是村落,信佛之人不算密集,眼看日头爬到中天,还未寻到可乞食的人家。正焦灼时,他抬眼望见不远处的大桑树上,立着个穿青布衣裙的少女,乌黑的发辫系着红头绳,正踮着脚尖采摘高处的桑叶,竹编的叶笼挂在树枝上,已装了小半笼。
慧明上前合掌行礼,声音温和:“女施主,叨扰了。敢问这附近可有信佛之家,愿施一餐斋饭?”
少女闻声低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庞,眉眼弯弯,带着乡间女子的淳朴灵动。她停下手中的活计,脆生生回道:“师父往西南走三四里路,有户王姓人家,今日正好设斋供僧,您去了他们定然欢喜,快些去吧,别错过了时辰。”
慧明心中一喜,连忙道谢,顺着少女指的方向快步而去。走了约莫两刻钟,果然望见一处院落,院门敞开,院内飘出饭菜香,几个僧人正围坐在院中桌前,主家正忙着添茶布菜。慧明上前说明来意,王家主姥见又来了一位僧人,果然十分热情,连忙拉他入座,添上碗筷斋食。
斋饭毕,主姥闲聊时好奇问道:“师父看着面生,是从何处来?怎的这般凑巧,刚好赶上我们家设斋?”
慧明如实答道:“贫僧云游至此,方才在城南桑林,得一位采桑女施主指路,说贵府今日设斋,故而赶来。”
话音刚落,王家夫妇对视一眼,皆面露惊色。主姥连忙追问:“那女施主何等模样?家住何处?”
“是位青裙少女,在大桑树上采桑,说贵府在西南三四里处。”慧明回忆道。
王家夫妇愈发诧异,丈夫王老汉站起身道:“师父有所不知,我们家今日设斋,是为了给小孙孙祈福,特意选了吉日,并未告知邻里,就连亲戚也只请了近亲,这姑娘怎会知晓?”
主姥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凌晨便开始准备,动静极小,按理说外人不该知晓。不如我们随师父一同去寻寻这位姑娘,问个明白?”
慧明虽不解,但也点头应允。一行人循着原路返回桑林,远远便看见那青裙少女还在树上采桑,阳光透过桑叶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柔光。
王老汉上前喊道:“女施主,可否下来一叙?”
少女低头望见王家人和僧人一同前来,脸上顿时飞起红晕,神色有些慌乱,连忙顺着树干往下爬,慌乱中竟碰掉了挂在树枝上的叶笼,桑叶散落一地。她也顾不上捡拾,拔腿就往不远处的村落跑去,脚步轻快得像只受惊的小鹿。
“姑娘留步!”王老汉夫妇连忙追上去,慧明也紧随其后。
少女跑回村中一户院落,推门而入,反手便用床板顶住了房门,任凭外面怎么叫,都不肯应声。这户人家正是卢叔伦家,卢叔伦夫妇见王家夫妇带着僧人追来,自家女儿又紧闭房门,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连忙上前询问缘由。
王老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叹道:“卢兄,我们家设斋的事从未对外人说过,令嫒怎会知晓?我们并无恶意,只是觉得奇怪,想来问个清楚。”
卢叔伦夫妇也十分诧异,妻子走到房门前,轻轻敲门:“囡囡,快开门,王大伯他们不是来责怪你的,有话好好说。”
屋内传来少女细若蚊蚋的声音:“娘,我没做错事,只是……只是不想见人。”
“王家大伯设斋是积功德,你给僧人指路是行善事,有什么好怕的?”卢母柔声劝说,“你告诉娘,你怎知王家今日设斋?”
屋内沉默了半晌,才传来少女的回话:“前几日我去村西井边挑水,听见王家婶婶跟隔壁李大娘说,要在今日给小孙孙祈福设斋,还说要请几位僧人来,怕外人知晓了来蹭斋,特意叮嘱李大娘别往外说。我想着僧人化缘不易,今日又日头大,便指给师父去了。”
卢母这才明白,原来女儿是心思细腻,记着邻里的话,又心存善念,才主动给僧人指路。她对着门外的王家人喊道:“王大伯,你们听见了吧?这孩子就是心善,记着你们设斋的事,见僧人辛苦,便指了路,没别的意思。”
王老汉夫妇恍然大悟,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王主姥笑道:“原来是这样!令嫒真是个好心肠的姑娘,我们倒错怪她了,还追得她这般惊慌。”
卢母又劝了许久,房门才缓缓打开。少女低着头走出来,脸颊依旧通红,双手不安地绞着衣角。王主姥上前拉住她的手,温和地说:“好孩子,多亏了你,慧明师父才没白跑一趟。你这是积德行善,该受我们多谢才是。”
说着,王主姥从袖中取出一串佛珠,递到少女手中:“这串佛珠是我诚心供奉多年的,送给你,愿你一生平安顺遂。”
少女连忙推辞,卢母笑着劝道:“王大娘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慧明也合掌行礼:“多谢女施主善意指路,这份善念,功德无量。”
少女接过佛珠,轻轻说了声“谢谢”,又低下头,脸上却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此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乡亲们都夸赞卢叔伦的女儿心善细心,王家更是时常感念她的好意,两家往来愈发亲近。而那串佛珠,少女一直珍藏着,每当看到它,便想起那日的相遇,心中始终记着:举手之劳的善意,也能温暖他人的路途。
卢叔伦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动人的人间温情。她的善良,不是刻意为之的功德,而是源于心底的纯粹与细心——记着邻里的心事,体谅他人的难处,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其实,善念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它可能是一句贴心的提醒,一个准确的指引,一次默默的记挂。生活中的善意,不必轰轰烈烈,往往藏在细微之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手之劳,或许就能解他人之困,暖他人之心。
愿我们都能像卢叔伦女这般,常怀善念,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细微的善意点亮生活。因为每一份小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人间的暖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美好。而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的人,也终究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5、崔无隐
唐元和年间,博陵人崔无隐常对亲友说起一段奇遇,故事的主角,是汴州招提院里一位脸上带着刀疤的客僧。
那日崔无隐途经汴州,入招提院歇脚,恰逢院主与一位客僧对坐闲谈。那客僧眉眼清癯,只是鼻额间一道深疤横亘,像是被利刃划过,看着格外触目。崔无隐心中好奇,待院主离去后,便上前拱手问道:“师父脸上的疤痕,看着非同寻常,不知是何缘故?”
客僧闻言,神色沉了沉,沉默许久才带着几分凄然开口:“施主若不嫌弃,便听我细说这段往事吧。”
客僧俗家姓杜,老家在大梁,父母兄长俱全。他兄长是个走南闯北的商人,专做江湖货买卖。第一年兄长从江南归来,赚了翻倍的利钱,全家欢喜不已;第二年兄长再次出门,却迟迟不见归期;转眼到了第三年,才有同行的商人带来消息,说他兄长在途中遭遇风浪,失足溺亡了。
父母和嫂子悲痛欲绝,守着孝期日夜啼哭。谁知孝期还未过半,有个从汉南来的贾客到大梁经商,四处打听杜家的住处。当时客僧正在相国精舍修行,听见有人唤父亲的姓名,便应声答应。那贾客连忙上前道:“小师父,我给你家带了你兄长的消息!”
客僧又惊又喜,一时说不出话,连忙将贾客请到家中告知父母。贾客说:“你兄长在江西做买卖亏了本,便在汉南一带流落。当地有位裨将见他可怜,便举荐给了军中主帅,如今在汉南军中谋了份差事。虽钱财所剩无几,但衣食还算周全,只是身份低微,一时没法回来探望,特意托我带话,让家人不必挂念。”
父母和嫂子得知兄长未死,喜极而泣,连忙让客僧动身前往汉南,接兄长回家。客僧不敢耽搁,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便上路了。
一路晓行夜宿,眼看快到汉南地界,天色渐暗,客僧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远远望见前方有一处宅院,便想上前借宿一晚。谁知刚踏入院门,就察觉不对劲——院里静得可怕,连半点人声都没有。
他正想退出去,忽闻厅内有动静,探头一看,只见一个手持白刃的壮汉坐在榻上,神色阴鸷,像是在等候什么。客僧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缩到厅角的墙壁后,大气不敢出。
那壮汉坐了许久,起身走向厅东。客僧借着墙角堆积的粪堆遮掩,悄悄观察,又听见宅中有三四名女子在墙头低声私语,语气慌张,像是在密谋什么。片刻后,那壮汉提着一个衣袱走进厅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女子,看模样竟是想结伴逃走。
壮汉环顾四周,厉声问道:“这屋里没人吧?”说着便持刀在墙壁上划来划去,像是在检查是否有人藏匿。客僧紧贴着墙壁,浑身冰凉,那刀刃几乎是擦着他的脸颊划过,寒气刺骨,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了,壮汉竟丝毫没有察觉。随后,壮汉便带着女子和衣袱匆匆离去了。
客僧知道此地绝不能久留,跌跌撞撞地往外跑,慌不择路间,脚下一空,“扑通”一声掉进了一口古井里。井底漆黑一片,他伸手一摸,竟摸到一具尸体,尸体尚有余温,显然刚死不久。客僧又怕又急,在井底辗转反侧,直到五更天,才听见上面有动静。
原来那宅院的主人发现女儿不见了,带着人四处追寻,终于追到古井边。他们点起火把往下照,只见井底躺着一具尸体,还有一个活生生的僧人。主人以为是僧人杀了女儿,当即把他揪了上来,扭送到了县衙。
县尹升堂问案,客僧连忙将自己如何寻兄、如何借宿、如何撞见壮汉持刀、如何被刀刃划壁、如何听见墙头女子对话,以及掉进古井的经过一一禀明。县尹是个明察秋毫的人,觉得客僧所言有理,便派人前往那处宅院调查,果然在墙壁上找到了刀划的痕迹,又根据客僧描述的女子声音和容貌,排查了宅院主人的姨姑等亲属,最终揪出了真正的盗贼——正是那名壮汉与宅院主人的一个远房姨母勾结,拐走了主人的女儿,还杀了人抛尸井中。
真相大白,客僧沉冤得雪。县尹感念他虽遭横祸却能细心观察,为破案提供了关键线索,还派人送了他一程。后来客僧继续南下,终于抵达汉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长。兄弟相见,恍如隔世,兄长得知他途中的遭遇,也是唏嘘不已。
后来客僧看破红尘,正式剃度出家,云游四方,脸上的刀疤便成了这段奇遇的印记。
崔无隐说完这段往事,常对人感叹:“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意外与不公,但只要心存正念、沉着冷静,哪怕身处绝境,也能找到生机。”
那客僧的经历,恰是最好的印证。他为尽孝心远赴汉南,却误入险境,身陷冤屈,可他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将所见所闻牢记于心,最终靠着自己的细心与坦诚洗清了罪名。
其实,生活中的风浪就像客僧遇到的险境,看似毫无预兆,实则暗藏转机。面对意外时,慌乱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保持冷静、坚守本心,才能捕捉到关键的“线索”;遭遇不公时,坦诚与耐心胜过辩解,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心存善念,行有分寸,哪怕前路坎坷,也终会柳暗花明。那些经历过的磨难,终将成为生命里的勋章,让我们在往后的岁月里,更从容、更坚定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