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食堂风波(1/2)
第三百八十六章:食堂风波
玻璃厂的生产任务依旧繁重,地区百货大楼的订单像一道无形的鞭子,悬在全厂上下的头顶。然而,近日来,另一股暗流却在车间、在食堂、在工人们交头接耳的缝隙间涌动,其声势隐隐有压过生产紧迫感的苗头——那便是关于“吃”的抱怨。
这日晌午,下工的钟声敲响,工人们如同开闸的洪水,涌向食堂。但与往日那种带着期盼的急切不同,许多人的脸上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比较和不满。
王超刚从深加工车间出来,正准备去食堂,就听见两个年轻工友一边走一边低声嘟囔。
“又是南瓜、青菜,加点油渣就算见荤腥了。”一个高个子青年用筷子敲打着饭盒,发出清脆的响声,“你看看人家街道食堂,昨天是粉蒸肉,前天听说还有炸鱼块!那油水,隔着老远都闻见香!”
另一个矮胖些的工友叹了口气,摸着肚子:“谁说不是呢!咱们这,说是管饱,可你看看那打饭的王婶的手,抖得跟筛糠似的!多打一勺菜都像割她的肉!我这干力气活的,吃完不到俩时辰就饿得前胸贴后背。我娘在街道食堂吃,回来说那米饭堆得冒尖,菜随便添!那才叫真正的‘吃饭不要钱’!”
这话引起了旁边几人的共鸣。
“就是!咱们厂食堂也太抠搜了!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凭啥咱们厂的伙食就跟不上?”
“我小舅子在农机厂,他们食堂昨天还吃了顿红烧肉呢!肥瘦相间,油光锃亮!咱们这倒好,还在跟老南瓜较劲!”
抱怨声像夏日的蚊蚋,嗡嗡地响彻在通往食堂的路上。王超默不作声地跟在人群后面,眉头微锁。他注意到了工人们情绪的变化,这种因“比较”而产生的不满,正在悄然侵蚀着前段时间因获得订单和局里慰问(猪大骨)而凝聚起来的士气。
食堂里,队伍排得老长。窗口内,巨大的木桶里装着糙米饭,旁边是两个大铝盆,一盆是清汤寡水的炒南瓜,另一盆是看不到几点油星的炒空心菜,唯一算得上带点荤气的,是一小碟切碎的酸菜炒油渣,那油渣也炸得干瘪,不见多少油润。
打饭的几位大婶面无表情,动作机械。给工人们打菜时,勺子确实不会满当当,尤其是那碟酸菜炒油渣,每人只能分到浅浅一勺底,多要便会遭到无声的拒绝或一个白眼。
“王婶,多给点油渣呗,这点塞牙缝都不够。”一个胆大的青工陪着笑脸。
打饭的王婶眼皮都没抬:“一人一份,定量!后面还排着队呢!”
青工悻悻地闭上嘴,端着明显比街道食堂描述中“缩水”不少的饭菜,找位置去了。
王超打好自己的饭菜——和所有工人一样分量的米饭和菜,找了个角落坐下。他慢慢吃着,味同嚼蜡。饭菜本身的味道他并不挑剔,他能体会到掌管食堂的难处。但他更清晰地感受到的,是周围弥漫的那种失望和牢骚。
“看看,这就是咱们厂的‘好伙食’!”隔壁桌,一个老工人用筷子拨拉着碗里几近白色的南瓜块,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几桌人听见,“我老伴在街道食堂,回来说那南瓜炖得烂糊,油汪汪的,还放了豆豉!咱们这,跟水煮的没啥两样!”
“听说街道食堂今天中午吃芋头烧肉,那肉块,啧啧……”另一个接口道,声音里充满了向往,随即转化为对眼前饭菜的嫌弃,“再看看咱们这个!”
“厂里是不是克扣咱们的伙食标准了?”有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谁知道呢!反正没见着吃肉的日子!”
这些议论,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王超心上。他知道,工人们的抱怨并非无理取闹。在“吃饭不要钱”的舆论风口和街道等其他单位食堂“丰盛”伙食的对比下,玻璃厂食堂这严格按照(可能更紧张的)厂内计划供应的、力求节省的普通饭菜,显得格外“寒酸”和“抠门”。
这不仅仅是吃得好不好的问题,这已经演变成了工人们衡量自身价值、衡量工厂是否重视他们、甚至是否公平的一种尺度。
吃完饭,王超没有立刻回办公室,而是绕到了食堂后厨。炊事班长正带着几个人在收拾、清洗,看到厂长进来,都有些意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