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 > 第386章 食堂风波

第386章 食堂风波(2/2)

目录

“厂长,您有事?”炊事班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姓周,脸上带着常年被油烟熏烤的痕迹。

王超看了看堆在角落里的南瓜、蔬菜,以及锁在柜子里不多的油盐罐子,开门见山地问:“周师傅,最近工人们对食堂的饭菜,有些意见。你也听到了吧?”

周师傅叹了口气,用围裙擦着手,脸上露出几分无奈和委屈:“厂长,我咋能听不到?唾沫星子都快把食堂屋顶掀了!可……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他指着那些食材:“厂里拨给食堂的粮食、油、菜钱就那么多,都是有定数的。街道食堂为啥敢那么放开了吃?听说他们是把整个街道居民上缴的粮食、副食集中起来统一调配,摊子大,东西看着就多。可咱们厂呢?就指着厂里这点计划。前段时间局里慰问的猪大骨和海带,那是特殊情况,吃完了也就没了。”

他压低了声音:“而且,厂长,我听说……只是听说啊,有些街道、公社食堂,为了撑门面,显示‘共产主义’的气象,已经把库存,甚至是……甚至是下一季的种子粮都拿出来吃了!咱们厂能这么干吗?这么多工人指着厂子吃饭,任务又重,要是寅吃卯粮,后面断了顿,那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周师傅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王超心头。他瞬间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不是食堂工作人员不尽心,也不是厂里刻意克扣,而是在一种浮夸、攀比的风气下,坚持按计划、量入为出的务实做法,反而成了众矢之的。那些看似“丰盛”的食堂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危机,正如雷师傅和张老头隐隐担忧的那样。

“我明白了,周师傅,你们辛苦了。”王超点了点头,“饭菜分量,在保证大家基本能吃饱的前提下,还是要按计划来。质量上,多想想办法。”

离开食堂,王超的心情更加沉重。工人们的抱怨需要安抚,士气需要维系,但更要坚持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饭菜的风波,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一片狂热中保持冷静和实干的考验。

下午,他特意去了几个主要车间转了转。果然,工作的间隙,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依然离不开食堂的对比。生产效率虽然没有明显下滑,但那种曾经因为攻克技术难关、完成首批订单而凝聚的专注和自豪感,似乎被一种浮躁和抱怨的情绪稀释了。

在制瓶车间,他甚至听到两个工人在争论:

“要我说,就该去跟厂里提意见!凭什么别的单位能吃香喝辣,咱们就得啃这没油水的南瓜?”

“提意见有啥用?厂里肯定有难处。你看厂长不也跟咱们吃一样的食堂?”

“厂长吃一样的那是应该的!可咱们的干劲不能光靠画饼充饥啊!肚子里没油水,手上就没力气!”

王超默默走开,没有打扰他们。他知道,堵不如疏。单纯的压制抱怨或者空头许诺都解决不了问题。

傍晚下班,王超随着人流走向街道食堂。家里早已不生火,厨房空荡冷清,一日三餐都指望着这里。街道食堂比厂食堂更大,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锅饭特有的、混杂的香气。今天的菜色是炒豆角和一道能看到些肥肉片的萝卜汤,米饭确实堆得冒尖,可以添饭。比起厂里,油水似乎确实多了一些。

他打好饭,找到已经坐在那里的家人。父亲王建国沉默地吃着,母亲李秀兰显得有些不自在,她习惯了在自家灶台前忙碌,现在这种等着打饭、吃着千篇一律大锅菜的感觉,让她这个家庭主妇仿佛失去了用武之地,眼神里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落寞。

王刚扒拉着碗里的饭,小声对王超抱怨:“哥,还是街道食堂好点,至少米饭管够。就是这菜,天天差不多,我都吃腻了。妈以前做的酸豆角炒肉末,比这个香多了!”他说着,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

李秀兰闻言,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快吃吧,别挑三拣四。”她何尝不想给孩子们做点合口的?可家里的铁锅、菜刀都交了,粮食油盐也一点不剩,巧妇也难为无米无炊之炊。

王红默默地吃着,把一块肥肉片夹到小妹妹王玥碗里。王建国抬头看了小儿子一眼,沉声道:“有的吃就吃,话那么多。”语气虽重,但王超能看出,父亲眉宇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这种完全依赖集体、失去家庭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这辈习惯了自给自足、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来说,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感。

家里的短暂对话,让王超更加确定,这场由“食堂”引发的风波和适应过程,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每个人的心态和习惯。

晚上回到冷冷清清的家中,没有了往日灶房的烟火气和饭菜香,家里似乎少了最重要的温度。王超坐在书桌前,没有像往常一样看技术资料或生产报表。他摊开信纸,准备给厂领导班子写一份简要的情况说明和分析。他必须统一厂里的认识,既要正视工人们的合理情绪,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改善(比如,他再次想到了那个“系统”,是否还能获取一些计划外的副食,通过合理渠道补充到厂食堂?),更要坚持原则,不能为了短期讨好而耗尽工厂赖以生存的根基。

他写下:“……当前食堂问题,反映的是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是外部浮夸风气对我厂务实作风的冲击。安抚工人情绪,可考虑偶尔利用厂内资金或寻求其他渠道,适当增加荤腥,加强沟通解释。然,核心在于,必须坚持生产为本,质量为先,计划为纲。我厂之根基,在于技术革新、在于产品过硬、在于金字招牌,而非一时伙食之攀比。需引导工人,将目光放长远,将干劲用于生产……”

写完这些,他放下笔,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南水县城,零星灯火闪烁。他不知道别的食堂那看似丰盛的晚餐还能持续多久,街道食堂比厂里稍好的供应又能维持几时。但他知道,玻璃厂的炉火不能熄,工人们心中那股靠实干奋斗的信念之火,更不能被一顿饭的抱怨所浇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