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 > 第387章 定力与实干

第387章 定力与实干(1/2)

目录

第三百八十七章:定力与实干

厂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长方形的木桌旁,玻璃厂的领导班子成员基本到齐了——副厂长张涛、生产科长老刘、供销科科长老赵、工会主席老周,以及几位主要车间的主任,连一贯泡在车间的雷师傅和张老头也被王超特意请了过来。气氛有些沉闷,窗外隐约传来下工工人们走向食堂的喧闹声,更衬得屋内一片凝重。

王超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昨晚写就的那份简要情况说明。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副厂长张涛低着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眉头微蹙;生产科长老刘猛吸着烟,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供销科长老赵望着窗外,不知在想什么;工会主席老周则面带忧色,习惯性地搓着那双长年与工友们打交道、布满粗茧的手;雷师傅和张老头并肩坐着,脸上是如出一辙的忧色。

“人都齐了,”王超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今天请大家来,就议一件事——眼下这股风,咱们玻璃厂该怎么看,怎么干。”

他顿了顿,将工人们近日来的抱怨、食堂面临的现实困难、以及外面其他单位食堂那种“丰盛”景象所带来的冲击,条理清晰地说了一遍。他没有夸大,也没有掩饰,平实的叙述反而更显问题的严峻。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王超总结道,“工人们心里有疙瘩,觉得咱们厂抠搜,比不上外面。这股情绪,已经带到了车间里,影响了干活的心思。咱们今天,必须统一一个认识,拿出个章程来。”

他话音刚落,供销科长老赵就忍不住叹了口气,率先发言:“厂长,工人们的情绪可以理解啊。现在外面都传疯了,说什么‘吃饭不要钱,共产主义在眼前’。别的单位食堂搞得红红火火,有鱼有肉,咱们厂要是太寒酸,工人们走出去都觉得矮人一头,这干劲怎么能足?咱们是不是……也想想办法,把食堂的标准提一提?哪怕偶尔改善一顿,也是个态度嘛!”他负责对外联络,听到的、看到的“盛况”最多,感受的压力也最大。

副厂长张涛立刻抬起头,语气沉稳而带着忧虑:“老赵,提标准?钱从哪里来?厂里的每一分钱都有预算,原料采购、设备维修、工人工资,哪一样能省?食堂的经费就那么多,是按照计划内的标准拨付的。咱们要是擅自提高伙食标准,那就是寅吃卯粮,这个月的账目立刻就要出窟窿!到时候,发工资怎么办?买生产原料怎么办?”他看向王超,语气坚定,“厂长,这口子不能开啊。表面风光一阵子,后面就是万丈深渊。我看过一些内部简报,这种……这种吃法,恐怕难以持久。”

生产科长老刘瓮声瓮气地说:“张副厂长说得在理。可眼下这局面,工人们的心思确实浮了。昨天下午,制瓶车间一个小组的次品率明显上升,我问了,几个小年轻光顾着讨论街道食堂的粉蒸肉,手上走了神!这还了得?百货大楼的订单要是出点岔子,咱们谁都担待不起!光靠压,怕是压不住啊。”

几位车间主任也纷纷附和,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工人口服心不服,活计质量难保证。

这时,工会主席老周清了清嗓子,开了口,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与工人群众打交道的特有的诚恳和实在:“厂长,张副厂长,我说两句。我这几天在车间、在宿舍转,工友们的话听了不少。说实话,抱怨食堂的占多数,但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大家主要是觉得,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为啥别的单位油水足,咱们这就清汤寡水?心里有落差,觉得不公平。咱们工会做工作,光讲大道理不行,得理解他们的这种情绪。但理解不等于迎合,就像张副厂长说的,家底不厚实,经不起挥霍。我觉得,关键是要让工友们明白厂里的难处,知道领导和他们是一条心,同时,也得让他们看到,厂里正在想办法,不是不管不顾。”

老周的话,既反映了工人的真实想法,又点明了工作的难点和方向,让在座的人都微微点头。

会议室里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倾向于想办法改善伙食,安抚情绪;有人坚决反对动用生产资金;更多人则是眉头紧锁,觉得左右为难。

王超静静听着,没有打断。直到大家的意见都表达得差不多了,他才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雷师傅和张老头。

“雷师傅,张师傅,您二位是老资格了,说说看法。”

雷师傅和张老头对视一眼,雷师傅清了清嗓子,他声音粗粝,却带着一种车间里磨练出的沉稳:“厂长,各位领导,我老雷是个大老粗,不懂什么大道理。我就知道,车问里的机器,该加多少油,就得加多少油,加多了浪费,加少了拉缸。过日子也是一个理儿。咱们厂这点家底,就像这机器里的油,得细水长流。外面那吃法,”他摇了摇头,“我听着都心惊肉跳,那不是过日子,那是……那是败家!工人们现在有情绪,是只看到人家锅里的肉,没看到人家灶膛里烧的是啥。咱们不能跟着这么搞。”

张老头接口道,语气慢吞吞的,却更显分量:“老雷说得在理。我是看窑火的,火候不到,玻璃出不来;火候过了,就是一窑废料。现在外面这风气,就像一把虚火,烧得旺,但不实在。咱们厂刚刚有点起色,经不起这么折腾。工人们抱怨饭菜,是事实。但咱们不能因为人家吹嘘吃肉,就把自家保命的米都拿去换肉吃。关键是得让工人们明白这个道理。”

两位老师傅的话,像重锤敲在鼓点上,让喧闹的会议室安静了不少。他们来自生产一线,他们的忧虑最直接,也最本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