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76章 试点项目初见成效,引发示范效应

第276章 试点项目初见成效,引发示范效应(2/2)

目录

“第二,联系省电视台的经济频道,还有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就说我们数字经济办公室在云州试点取得了重大突破,邀请他们去云钢做一次深度采访。采访的重点,不是我们办公室,而是张大海师傅和刘明。要让全省的人都看到,一个老工人的经验,是怎么变成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的。”

“第三,”林望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笑意,“给李悦打电话,告诉她,路演的场地,不要放在大学城了。我来协调,把场地定在省国际会展中心。邀请函发出去,不仅要请风投机构,还要请全省一百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还有各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告诉他们,来看一看江东未来的‘独角兽’,是怎么诞生的。”

王林在电话那头,已经听得呆住了。他原本满腔的怒火,在林望这三条指令下,迅速冷却,转而化为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

他明白了。

林望这是在用阳谋对阳谋。

你不是在安平给我使绊子,想让我出丑吗?好,我不跟你玩了。我直接在云州和临江,放出两个巨大的“样板工程”,一个代表着传统工业的“起死回生”,一个代表着新兴产业的“未来已来”。

你用一个音乐喷泉,想证明我的项目是花架子。我就用真金白银的效益和万众瞩目的高科技,来证明你的音乐喷泉,才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我明白了!”王林的声音里充满了激动,“我马上去办!他王伟能堵住一个县的路,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堵住全省发展的势头!”

挂断电话,林望站起身,重新走入阳光下。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棋局已经变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江东省的官场和商界,被两则新闻搅动得波澜四起。

第一则新闻,来自省经济频道的一篇深度报道,标题是《一位老工匠与一座“工业大脑”:云州钢厂的降本奇迹》。报道详细讲述了二号转炉如何在短短几天内,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能耗大幅下降。镜头前,满脸油污的张大海师傅,有些不自然地对着话筒说:“我这点手艺,干了一辈子,以为要带进棺材里了。没想到,现在变成了电脑里的‘宝贝’,厂里的小年轻都抢着学。”

这篇报道,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全省无数个和云州钢厂一样,步履维艰的老国企负责人的心湖里。他们头顶的[迷茫]和[焦虑],纷纷开始向[渴望]和[希望]转变。

第二则新闻,则更加轰动。在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江东数字创新项目路演”上,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团队,在数十家国内顶级风投机构面前,分别展示了他们的“多旋翼无人机智能避障算法”和“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线优化软件”。最终,两家团队,现场拿到了总额超过五千万的天使轮投资。

签约仪式上,那个叫李悦的,来自省数字经济办公室的漂亮女干部,在发言时说了一句话,被媒体广为引用:“我们今天投资的不是两个项目,而是江东的未来。这样的未来,我们还有很多。”

消息传出,全省震动。

那些曾经对数字经济持观望、怀疑态度的市长、书记们,再也坐不住了。

云钢的案例,让他们看到了盘活存量的现实路径。大学生创业的案例,让他们看到了创造增量的巨大可能。一边是实打实的利润,一边是看得见的未来。

而安平县那个刚刚动工的音乐喷泉,在这两则重磅新闻的映衬下,显得如此刺眼和滑稽。

林望的办公室里,那部红色的电话,开始前所未有地繁忙起来。

“喂,林主任吗?我是庐州市的市长张涛啊!我们庐州也有好几家纺织厂,情况跟云钢差不多,您看什么时候能派专家组也来我们这儿‘点石成金’啊?”

“林主任您好!我是海东市的,我们这儿有港口优势,想搞‘智慧物流’,您看……”

“林主任……”

王林拿着一份来电记录统计表,走进林望的办公室,脸上的表情哭笑不得:“林望,全省十一个地市,除了安平,剩下的十个,市长或者书记,全来电话了。都一个意思,要钱、要政策、要项目,求着我们去他们那儿搞试点。”

办公室的窗外,阳光正好。

林望看着地图上,除了安平县之外,那一个个被点亮的地市图标,脸上露出了真正的笑容。

他知道,王伟兄弟俩费尽心机布下的那个局,不仅没有困住他,反而成了他最好的广告。

示范效应,已经形成。星星之火,即将燎原。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是云州。

林望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略显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

“是林望主任吗?”

“我是。”

“我是张大海。”

林望有些意外:“张师傅,您好。”

“林主任,我……我想跟你说个事。”电话那头的张大海,似乎有些犹豫,“今天下午,孙德发那个狗日的,偷偷摸摸地,把我们攻关小组电脑里所有的核心数据,都拷贝走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