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80章 林望的危机意识不减,警惕虚假繁荣

第280章 林望的危机意识不减,警惕虚假繁荣(2/2)

目录

暗处的敌人,是要置他于死地。明处的风险,却可能让他亲手缔造的这一切,毁于一旦。

“大家先静一下。”林望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着他,等待着他的下一步指示,等待着他宣布,向哪个地市,打响全省铺开的第一枪。

“老王,海东的李书记,除了要人,还说了什么?”林望看向王林。

“呃,”王林愣了一下,回忆道,“他还说,他们市财政准备拿出两个亿的专项资金,全力支持。还问我们,省里能不能也配套一部分?”

“庐州呢?”林望又问。

“庐州也差不多,张市长说,只要项目能定在他们那,钱和地都不是问题。”

林望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全场,缓缓说道:“同志们,我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开局战,把数字经济的火,在全省点起来了。这是大家的功劳。”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兴奋的骚动。

“但是,”林望话锋一转,“点火容易,控制火候难。现在,全省的目光都盯着我们,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比以前更谨慎。”

他举起手里的那份山区市的申请报告:“这个市,提出要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投资五个亿。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靠谱吗?”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同事,被这片火热气氛感染,没多想就说:“当然靠谱啊!这说明地方领导有魄力,有远见!”

林望笑了笑,不置可否,又看向李悦:“李悦,你怎么看?”

李悦沉吟了一下,她从林望的语气里,听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她头顶的[兴奋]标签旁,悄然亮起了一枚[思考]的标签。

“林主任,我觉得……可能有问题。这个市的产业基础很薄弱,本身产生不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花五个亿建一个‘数据仓库’,如果缺少应用场景和后续的运营能力,最后很可能变成一个空壳子,一个巨大的耗电机器。”

林望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得很好。我们数字经济办公室,不是一个撒钱的部门,更不是一个给地方政绩工程盖章的橡皮图章。”

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我宣布三条原则。”

“第一,从今天起,所有地市的试点项目申请,必须经过严格的、量化的评估。评估小组由我们办公室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共同参与。评估标准就一条:这个项目,能不能在三年内,产生可计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不能,就一票否决。”

“第二,所有项目,我们办公室在技术上把关,在模式上引导,但绝不直接包办。地方必须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我们要做的是‘赋能’,不是‘代工’。”

“第三,”林望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成立一个督导组,由王林同志亲自带队。对所有已经和即将上马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我不想看到,我们的‘工业大脑’,最后变成地方领导办公室里,一块只用来展示的‘电子屏’。”

三条原则一出,办公室里火热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一丝理性的清凉。一些年轻同事头顶的[盲目乐观]标签,渐渐黯淡下去,转而被[警醒]和[深思]所取代。

王林更是从头到脚被浇了一盆冷水,他那股兴奋劲儿彻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凝重。他明白了林望的担忧,这种担忧,他之前不是没有,只是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我明白了,”王林郑重地点头,“我这就去起草评估细则和督导方案。绝不能让一锅好汤,被几颗老鼠屎给坏了!”

布置完一切,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已经截然不同。那种打了胜仗后的浮躁不见了,多了一种临战前的审慎和专注。

夜深了,同事们陆续离开。林望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

他没有开大灯,只留了一盏桌面上的台灯。昏黄的光晕,照亮了桌子的一角。

一边,是那叠厚厚的,代表着全省发展热情的项目申请书。

另一边,是他从赵德峰书记那里拿回来的,那个薄薄的,代表着十五年前云州诡秘往事的蓝色文件夹。

他伸出手,将那个蓝色文件夹拿了过来,再次翻开。周启明那张清瘦而带着一丝儒雅笑意的黑白照片,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有些诡异。

林望的指腹,轻轻摩挲着照片上那双锐利的眼睛。他总觉得,这双眼睛,在看着他。

突然,他放在桌上的私人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无声地滑进来一条短信。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信息很短,只有一句话,像一句冰冷的谶语。

“清水乡的涟漪,不该惊动云州的深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