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新征程(下)(1/2)
“价格战”的硝烟散去,市场重新回归理性。那些依靠资本烧钱、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餐饮平台,在补贴退潮后,迅速暴露出产品力不足、服务体验差的短板,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礁石,客流锐减,不少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而“何记”凭借对品质的坚守、对价值的深耕,不仅稳固了基本盘,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更是跃上新台阶。这场逆风局的胜利,让何晓及其团队更加坚信,“何记”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其历经数十年打磨、无法被轻易复制的“价值创造”体系。
然而,站在这轮周期博弈的胜利高点上,何晓眺望远方,心中并无多少轻松,反而充满了更深的紧迫感。他清醒地看到,上一轮竞争,本质仍是传统商业逻辑下的“红海”厮杀。而真正决定“何记”未来命运的新战场、新规则、新玩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另一片被称为“数字原生代”的广阔天地中加速成形。这片疆域的主导者,是那些与互联网一同成长、思维模式、消费习惯、价值判断皆与前辈迥异的“Z世代”(指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他们即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而“何记”与他们之间,似乎横亘着一条无形的“数字鸿沟”与“认知代沟”。
市场调研数据触目惊心:在18-2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中,“何记”的品牌认知度不低,但“品牌偏好度”和“消费频率”却远低于一些新兴的、擅长社交媒体营销、主打“国潮”、“快时尚”、“打卡经济”的餐饮品牌。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关于“何记”的讨论,常常与“老爸最爱”、“宴请专用”、“有点老气”等标签相关联。
危机感,并非来自当下的业绩下滑(事实上,“何记”的基本盘依然稳固),而是源于对未来话语权可能旁落的深层忧虑。何晓意识到,如果不能跨越这条“代沟”,赢得下一代消费者的心智,那么“何记”即便拥有再辉煌的过去和再坚实的当下,也难免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边缘化”。这已不是一场可以靠传统营销或价格策略应对的战役,而是关乎企业基因能否与时俱进、实现“代际传承”的生存考验。
他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命名为“新程”战略的终极篇章——“数字彼岸”。目标不仅是吸引年轻客户,更是要推动“何记”完成一次深刻的“数字化重生”与“品牌年轻化”蜕变,使其成为一个能跨越年龄、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长寿品牌”。
1.组织变革:注入“Z世代”基因
何晓深知,欲变市场,先变自身。他力排众议,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组织调整:
?成立“数字原生业务事业部”(DNB):将其提升至集团一级战略部门,与传统的餐饮业务部平行。事业部负责人破格提拔了年仅28岁、对Z世代文化有深刻洞察、曾成功运营多个网红品牌的市场奇才林薇。何晓赋予DNB极大的自主权,允许其采用完全独立于母体的组织架构、考核方式和工作流程(如敏捷开发、OKR考核、弹性工作制)。
?推行“逆向导师制”:硬性规定所有总监级以上高管,必须与一名DNB部门的年轻员工结成“对子”,定期交流,学习年轻人的语言、思维和消费习惯。何晓本人也与林薇结对,虚心请教。
?设立“创新孵化器”:在集团内部发起“Z计划”创新大赛,鼓励年轻员工提出针对新生代的餐饮解决方案,优胜项目可获得种子资金和资源支持,独立运营。
2.产品与体验创新:打造“数字原生”触点
DNB部门在林薇的带领下,避开与“何记”主品牌的直接关联,以“创客”姿态,推出了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
?子品牌“何味”:推出定位“新中式轻食”的子品牌,门店设计充满科技感和国潮风,主打低卡、健康、高颜值、适合分享的创意菜品和小食。点餐全程数字化,鼓励社交分享,并引入AR互动游戏,增强线下体验的趣味性。
?虚拟偶像“小何师傅”:打造了一位热爱美食、擅长烹饪、充满活力的虚拟偶像,作为“何记”的青年文化使者。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直播等形式,教授简单易学的家常菜,分享饮食文化冷知识,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
?元宇宙“味道奇境”: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轻量级的元宇宙体验应用。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参观“何记”食材基地、体验名菜制作过程、甚至参加线上美食派对,将品牌体验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虚拟空间。
3.沟通方式变革:用“新语言”讲“老故事”
何晓亲自指导品牌部,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传播姿态,学习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重新诠释“何记”的核心价值。
?B站“考古计划”:将“何记”历史影像资料、老师傅口述历史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二次创作,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考古”、“情怀”视角发布,引发强烈共鸣,弹幕纷纷刷起“致敬匠心”。
?跨界联名“破圈”:与热门国漫、电竞IP、潮流品牌进行联名合作,推出限定产品,吸引圈层粉丝关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